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59年,张仃先生曾经引用当年黄宾虹在评论更早的中国画创作状况的句子来表达他对当时中国画创作格局的感受:唐画如粬,宋画如醇,元以后的画,如酒加水,其味愈淡,今人之画,只有水而无酒矣!弥漫其中的失望与不满昭然无遗。
我们知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画界正在试图通过“写生”的途径对传统的艺术样式进行深度改造。尽管在当时的一定时段内,“写生”派占据了那场论证的上风,但是张仃仍然认为中国画应该固守自身的造型规律,无需以“写生”对之进行改造。也即是说,中国画应该保持固有的“面孔”,持此观点者还有叶浅予等人。
今天看来,当年为张仃所侧目的那些参入了“写生”因素的作品又成为当下中国画的传统经典。如是观之,近代中国画发展仍未摆脱“粬——醇——酒——水”的悖论循环。
说到这里,我不禁做出这样的假设:如果让黄宾虹、张仃等人穿过时间的隧道身处当下,他们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又会做出怎样的评价?
下面,我想以当前最重要的主流展事——全国美术作品展——为例来讨论当下中国画创作现状。最近的一次“国展”发生于2009年,上海。入选作品516件,获奖作品20件(含优秀奖),其中采用工笔技法制作完成的作品有10件,占获奖作品总数的50%。在入选作品中工笔画作品所占比重更高,以至于使得很大数量的非工笔画画家自动放弃了向全国美展投稿的动机。
这一实际情况向我们传递了这样几点信息:1,中国工笔画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复兴之后,已然进入盛年时期;2,因为近些年工笔画成为获取全国大展奖项的便捷工具,很多中国画,作者裹挟其中,使得除了工笔画之外的画种发展显得较为滞后;3,工笔画创作本身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在发展中出现了深层危机,比如对技术的过度嗜好、对唯美风格庸俗追求;4,由于人们的趋利本性使然,很多画家投身工笔画制作,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壮大了工笔画创作队伍,提升了工笔画创作水平,同时也在改变着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变化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对中国画全面健康发展的伤害;5,参展工笔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很大程度的趋同性,对于很多展品我们无需考察作者的学术背景,即可指出他(她)来自哪个单位,师从哪位名家,这种创作局面的出现对中国画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不利的;6,就工笔画创作本身而言,也还需要探索更大的上升空间,工笔画中的“写意精神”还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画面中的形象性格女性化特征极为明显。如此一来,难免使人们深深怀疑这个时代的审美趋向。
十一届全国美展举行期间,雅昌艺术网举行了一次有关此次展览的网络讨论,一位匿名网友这样评论:国画像(西方古典)油画,油画像(中国写意)国画。在我看来,这位网友的评论颇有几分见地,同时我们也不禁要问,难道这就是当下中国画的时代“面孔”吗?
好的,让我们再回到在短文的起始处提及的黄宾虹的比喻。如果说当时的中国画已经成了“水”,那么当下以工笔为主要表现技法的中国画则是“汽水”。
从营养的角度来看,对碳酸饮料的摄取过程除了满足口腹短暂刺激之外,与肌体的健康发展而言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作者:王伯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