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前阵子被朋友圈刷屏的《新京报》年度书单,绘本版《荷塘月色》榜上有名,被很多圈内人士赞为史上最美的《荷塘月色》。小编带您打开这本书看看,究竟此书凭什么会有如此美誉。
颜色:摄人心魄的忧郁蓝色
执笔《荷塘月色》的画者是国内著名国画家徐一文先生,徐先生85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师从李可染、周思聪等国画大师,且喜画荷,擅画荷,对“荷”有着独特的艺术解读。历时两年,徐先生将他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理解,将他几十载在画荷中对国画当代性的探索都倾注笔墨之中。
根据朱自清的文本,主人公是黄昏时分出门,借着月色观荷而归,所以整本书的色彩基调,画家选了一种“蓝绿”基调。画者用他独特的绘画语言将自己体味到的那份“清寡的孤冷”,酣畅淋漓又不失节制地表达了出来。
摄人心魄的忧郁的蓝色荷塘
全书色彩处理,刻意选择了石青、三绿、孔雀蓝等矿物质颜料与墨,通过色和墨在画面当中的位置找到一种平衡。通过色相的变化和画面元素的组构,使画面尽量变得单纯并呈现出澄澈的画境。其中表现田田荷叶的那幅跨页图,摄人心魄的忧郁的蓝色,视觉冲击力尤为突出。看似与日常荷塘相距甚远,但又让人从内心感觉那就是《荷塘月色》里的那片荷塘。
荷叶的特殊笔法,荷塘的光影
书中荷叶,画者通过积墨法一遍遍染色,原本薄薄的荷叶,视觉感受却是厚重的,层次细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并将荷塘的光影和荷花的倒影描绘出来;水的表达方式也不再仅是留出空白,而是用色彩和层次去表达。
编排:抑扬顿挫的视觉韵律
绘本不同于插图类作品,也不同于独幅画的创作,需要在短短32页的空间里展现一篇完整的文章、一个起承转合的故事,或一段铺陈、高潮、平复的情绪历程。这本书最大的难点在于,《荷塘月色》这样一篇没有具体故事情节的散文,要如何在绘本里体现出叙事性;对于首次挑战绘本创作的画者,又要如何跳脱独幅画的惯性思维,做出翻页的节奏感?
由于创作的习惯,画家并没有按照最初草图阶段的尺寸创作,而是按单幅尺寸,提交了24幅单幅画。将这些笔墨精致、表达精准的画作编辑成具有翻页语言的绘本,成为了责编最大的课题。责编根据以往的经验,从三个方面入手,解构出这本书的节奏之美。
《荷塘月色》全书的视觉节奏
首先,对画家的单幅画做了取舍,对全书进行“三三制”的重构。即前三分之一,以单页图为主,中间部分以跨页图为主,后三分之一回复到以单页图为主,以类似淡进淡出的方式做出翻页节奏。为了实现这种节奏,建议画家对部分画面进行了重画,比如内页4和5,就基本推翻了初期的构图。
分镜到成稿的调整、变化
与此同时,在文字量的处理上,配合画面的“三三制”,前后两部分放较多叙事性文字,中部将文字的分量减弱,让位于画面,彰显出画面的力量。给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理感受,让读者静静地沉浸在画家笔下那片月色荷塘中,静听风声蛙鸣。
利用不同技法调剂视觉节奏
最后,利用文本原有的插叙部分,进行技法变换的处理,来调剂节奏。文本中的《采莲赋》已近结尾,此时建议画家换了一种画法,不用全书的写意,而用工笔,从技法上打破已经建立的阅读常规,用技法的变化来造成全书抑扬顿挫的韵律感。
前后环衬,细处的用意
前后环衬,画家特别设计绘制了两幅小画,前环衬为塘苇蜉蝣,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意;后环衬,则是残花落池,有如曲终人散,月色依旧。
至此,《荷塘月色》才最终以绘本的形式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细节:匠人之心的精益求精
原作再美,如果不选用恰如其分的材质,也是枉然。拿到原画后,所有人都“惊艳”了,责编更是发誓要在用纸、电分、调色等各个细节上痛下苦工,让原画之美能尽可能地还原到印刷品上。
一般印制绘本,常用的纸张有三种:铜版纸、胶版纸、纯质纸。《荷塘月色》并没有用以上三种常规纸张,而是选用了一种进口特种纸。因为画家绘画用的宣纸,柔软、厚重,给人以稳重踏实的感觉。常规用纸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合:铜板纸太亮、太光滑;胶版纸颜色偏蓝,印刷会有污浊感;纯质纸颜色偏黄,但最终的两幅荷塘图是蓝绿色调,印在偏黄的纸上,会暖洋洋的,幽静的味道自然就弱了。既要保留国画纸张的质感,又要尽力还原原画的色调,只有现在这种纸最合适。为此,该书成本率飙升,责编小哥被印务姐姐骂得体无完肤。
朦胧之美的腰封
更让印务姐姐抓狂的是这本书的“腰封”。本书封面经过多重尝试之后,最后选定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蓝色”荷塘。随之要考虑的,就是与其搭配的腰封。以往腰封都是四色印刷,尝试多次都觉得太过花哨,没有“荷塘”的那股幽静。经过和印务姐姐的死缠烂打,一款“硫酸纸”腰封配在这本书上,终于达到预期的朦胧之美。
成书
编辑手记
从2012年底开始筹划《荷塘月色》,到2014年11月成书出版,历时近两年。两年时间去编辑一部原创绘本,在重码洋、重销量的今天,似乎显得太奢侈了。搁在一些出版公司,两年可能都出一车皮书了。但我想说,两年时间于我、于《荷塘月色》来说,都显得非常非常紧张。(编辑第一部原创绘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后可是用了3年多的时间。)两年中,几乎每个月都要想着《荷塘月色》碰到的问题。几乎每一次公司选题会,领导、销售部、市场部都要问《荷塘月色》的进展。
查找文字、确定风格、联系画家、绘制分镜、盯画家进度、选纸印刷……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两年,长吗?
每一部原创绘本的背后都有很多制作故事,与画家沟通分镜、成稿后电分调色、印刷机台追色……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新挑战。这些作者知道,编者知道,而读者不知道。这些重要吗?重要!于作者,这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尝试的摸索过程;于编者,这是一个经验的积累、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唯有如此,原创绘本才能真正破茧成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