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蒲蒲兰绘本馆出了一个绘本版的《荷塘月色》,我第一时间就关注到了。大概因为我的职业是高中语文教师,对这篇文章特别敏感的缘故吧。
教书18年,教材换过三四种,《荷塘月色》始终是主要的、核心的篇目。是以凡中国人,只要高中毕业,便知道美文的典范,就是《荷塘月色》。似乎这个文,成了一个暗号,只要提及,那么青春时代的记忆扑面而来。
因而,当我看到徐一文先生所作的绘本《荷塘月色》时,真是颇为惊喜。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创意。对于名文,读者自可有各各不同的诠释,绘本自然也是一种。以诗画相配,在中国一直有这个传统。《荷塘月色》虽为白话文,但以写景抒情著称,文章在读者心中唤起的,无非风物之美。那么,何不将之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呢?现在呈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对《荷塘月色》的重新阐释。
但这是创造,亦是挑战。徐一文先生是资深画家,又是一位以画荷而著称的名家,能来做这样一件命题的创作,以平生第一次来创作绘本,颇令人敬佩。因为《荷塘月色》是凡中国人都知道的名文,要以绘画的方式有所创造,困难可见。尤其是徐一文先生垂多年之名,竟然愿作这样的自我尝试,若非画家本人率性天真,若非为了孩子们,以及一个爱与美的信念,怕不会这样轻易涉险吧。故而,徐老师在后记中说,“绘本如期完成了,满意否?毕竟在那里了。”这或许可以理解为谦虚,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画家的诚恳。
就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言,徐一文先生纯以艺术之美,便将读者俘获了。这当然不是一组配画,而是一个有着独立价值的创作。绘本之所以叫做绘本,关键在于画面本身的逻辑,是用画来推进情节或者故事,而叙事的文字,即便不退居其次,顶多也无非与画面相配。徐一文先生每一幅画,都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一旦关联成书,则又显出渐次展开的逻辑。亦如徐先生在后记中说的,绘本“更在意本身对文字意念与意境的传导表述,创造出与文字稍有距离的语境、意境”。即是说,虽然绘本基于文本,但仅从这些绘画本身,都可以看到时空的转移,情感的变迁。进而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以引人遐思。所以这不是一个对《荷塘月色》文章的插画或者配图,完全是一种全新的创作。甚至于就艺术本身而言,我认为,徐一文先生的图,超越了文的局限。
我很感激徐一文先生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其高超之处令人赞叹。徐一文先生承袭了传统技法中的留白,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比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这一段,一大块一大块的以蓝为核心色彩的写意,这是非常高明的手段。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喜欢读文字本身,因为文字不会遏制我们的想象。但这里,徐先生的抽象画风,接近完美地解决了这一个问题。不但没有遏制想象,反而给了想象一个更大的助力。
不妨来讨论一个词语,叫做“田田”,古人称荷叶,喜欢说田田。《江南曲》里就说,“莲叶何田田”。朱自清因循成例,这里也说“田田的叶子”。田田两字,可能是最有挑战的。不但挑战了中学语文教师,也挑战了画家自己。田田,注释的说:状莲叶貌。这个注释其实很诡异。其实中国文字很多的注释都是很诡异的,解释了相当于没解释。比如“欣欣然”,注释说,这是高兴的样子。可是,高兴有很多种,状态不一样,程度也不一样,欣欣然究竟是哪一种高兴呢?
“田田”亦复如此。我听过一节课,一位语文老师,将田字在黑板上画成椭圆形,中间两条“十”字型的线条就是荷叶的经络,瞧,这就是“莲叶何田田”。我当时听到孩子们一阵惊叹,啊,老师真聪明。但是,田田真的是这样吗?田田是形容一张叶子呢,还是两张叶子呢,还是形容一大片“接天莲叶无穷碧”呢?我以为太过具体,则损害了孩子们对美文的想象空间。但徐一文老师显然棋高一着。我特别留心这一页,我想知道徐一文老师究竟是如何理解田田这个词的。于是,我们在这里只看到一团团颜色。我很高兴,徐老师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而又没有将“田田”框死。徐老师给了“田田”一个意境,却没有给“田田”下定义。我觉得,这真是徐老师最为宅心仁厚之处。
在中学教育界,其实,对于《荷塘月色》一文,一直以来是有很多政治解读的。很多老师至今仍在将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放在课堂里说,以便呈现一个脸谱化的政治正确的朱自清。我不想讨论当时的政局是不是就一定与朱自清写作此文有关。但显而易见的是,如果抛开时代的烙印,就会发现,这完全是一次心灵的小憩,是沉浸于美之中,暂得于己,怡然自得的状态,为何一定要作过多的政治解读呢?在物转星移之中,在一切易于流逝的事物之中,美或许比时局更加永恒一点。是以朱自清的文章,即便我们不能知人论世,90年之后仍会感受到风物之美。现在,徐一文先生的绘本,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完全抽离了时代,将一种纯美的注视的可能,赋予了读者。这个世界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唯有诗意永恒,唯有美,终将战胜一切,包括苦难、彷徨、焦灼、痛苦与沮丧。
因而就教育本身而言,我想,我们要引领孩子们理解到的就是,无论在怎样的一个时代,总有美可容我们心灵小憩。恐怕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山水田园诗特别发达的秘密之所在。高尔泰先生曾说,美是自由的象征。我的一位小说家朋友则说,没有美便没有自由。我给我喜欢的作家王小波写过一个书评,标题是“像自由那样美丽”。这至少是因为,在美里,心灵始终处于最为自由的状态。因为美是接近于唯一永恒的价值,只要懂得美,便懂得爱,便会始终保有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包括文学、绘本在内的艺术,其传之恒久的价值,不正在此吗?
所以我觉得这个绘本版的《荷塘月色》,不单单是一个儿童读物,也可以作为成年人的读物。当我们一册在手,欣然于艺术所创设的美的境界时,我倾向于相信“刹那即永恒”的这种说法。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