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核雕非遗传承人让民间艺术走向全世界

2015-02-28 14:01

  作者 杨毅

  一把雕刻刀、一颗核桃,韩志耀专心于创作,全然没有感觉到记者来访。60岁的他戴着老花镜,手拿雕刻刀在核桃上雕刻装饰,厚薄有度,刚柔相济,精致的《核舟记》图案慢慢显现。

  韩志耀是大连核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按他的话讲,外公把技艺传给了母亲,母亲又把技艺传给了他。能够考证的传承历史,起码有100多年。

  “历史上的桃核是风雅之物,备受文人墨客喜爱。可传到外公那一辈儿,一些精湛的技艺已经失传。”韩志耀说,桃核雕属于民间艺术中的杂项,是雕刻艺术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境内干这一行的也就二三十人,能雕刻出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

  《核舟记》是韩志耀继明代核雕名家王叔远的桃核微雕“核舟记”失传近500年之后的一个奇作。历史记载中王叔远的《核舟记》中有8扇窗,而韩志耀将其拓展为24扇窗,而且每扇窗都是镂空的。凭借此作品,韩志耀在2001年夺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随后,韩志耀又创作出作品《扬帆》,小舟上有24扇窗、21人,更有趣的是,打开窗户还能看到雕刻的人物,技艺精湛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世间万物,经受疼痛才能有所收获的,必将得到加倍的珍惜。”韩志耀对自己核雕刻作品的评价如是说。由于长时间的拿雕刻刀,韩志耀的右手食指关节变得粗大变形,他说这是爱上这门手艺,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能把一颗颗看似无用的桃核,刻进国家级“非遗”,仅仅还原和传承显然是不够的。在韩志耀看来,像皮影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的是陈列式保护,而核雕则需要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提升。

  他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就是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和主要场景进行二度创作,在69只桃核上精雕细刻出100多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为创作这一作品,耗时3年,仅桃核就用掉了2000多只。凭这一作品,2013年12月,他再度夺得“山花奖”。

  2010年,韩志耀带着《核舟记》、和《扬帆》等作品出席了上海世博会。在中国馆,韩志耀的核雕技艺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此外,韩志耀的作品也曾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但现在若是有核雕收藏家、爱好者上门求购,均会被他婉拒。“除非是只做纯粹收藏的博物馆,我才会考虑出售。我想在有生之年,多创作一些作品。好的东西就应该留给历史,留给后人,进行更多的文化交流。”

  “核雕艺术迫切需要传承。”韩志耀感叹,“现在我的儿女正在学习这项技术,如果有年轻人上门学艺,我也会毫无保留教授,希望这项技艺能走向世界。”

来源:新浪收藏-藏界人物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