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03 00:00
□梅学味
与古代书法相比,当代书法在表现形式上最为突出的体现是从文人幽闭的书斋走向一个公众开放的展览。中国书法展览形式的蓬勃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书法审美意识的大解放,艺术技巧的大开发构成了一个时代书法发展的高峰期。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存在都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历史条件下的存在。人的历史观念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并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与古人相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内心体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时俱进——人们对艺术的感受方式也逐渐与这个时代相融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当代书法家选择以比赛和展览的形式进行创作,从而进行书法传播,使书法语言集中地展示于众人。
与古人自适自娱的书斋雅玩生活不同,当代书法走向展览,其审美的主要指向就是追求视觉冲击力,追求内心的震撼感,人们在书法审美接受心理方面也越来越注重展览视觉效果及形式构成。展览为广大书法家提供了一个能向外界辐射个人魅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广大书法家提供一个能有效展示实力、挥洒性情的竞技场。在展览机制设定的这个巨大场域中,书法家的才情技巧得到极大的发挥与表现,获取更多人的注意。同时书法家的创作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评审机制和展厅效应的影响与制约,创作者的心态也由古人自由舒适、内敛缓和的雅玩自娱逐渐走向紧张昂扬、激荡多变的激烈竞争,书法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打动评委而入展、获奖,如何从众多的作品中跳跃出来,获得大家的认可。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衡量作品的条件、标准有所改变,并且应该一分为二。一方面是从非国展这个角度来考量。譬如,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是需要浓厚的个人情调的,这种情调是自我的,不是赶时髦、逐时风的,是一个书家最为真切的表现。另一方面对那些展览作品,我们的评说可能是另一个方向了,在注重性情的同时更多考虑的是书法的形式构成、笔墨经营以及是否具有展厅效应。
陈振濂先生曾撰《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关于当代书法“展览意识”的崛起》一文,就从审美视角的变化切入到对当代书法创作与展览的理解。该文的陈述凸显出两个指向:其一,站在展览的立场上看,欣赏者的审美标准高于书法家创作的标准。其二,从展览的立场对当代书法进行重新的审视,并赋予书法创作一种新的时代含义:书法创作原来不是为书法家这个主体服务的,相反应该是为观众这个客体服务的,是为展厅这个公共空间服务的。
在展厅文化中,书法家起码有几大收获:第一,书法家的自我审美意识、精神特质与大众的审美标准保持同步。第二,在审美观照视角的转换过程中,书法家的艺术立场、艺术感知和审美判断在创作路径上转向注重理性与注重表达。第三,语言层面确立了新的结构意识,艺术表现力获得提升,并激发出新的富有时代精神的美学潜质。这不仅构成对其已有精神诉求及艺术实践的支持,更强化了本已蕴蓄于书家体内的意志力与精神能量。
在展览大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而变,展览意识的崛起促使书家对形式的追求越发凸显。完美的形式对书法而言当然重要,形式是内容的表达载体和表现手段,没有精当的形式衬托,再精彩的内容也难以呈现出来。正因为如此,古今书家在创作中都非常重视对语言、结构、手法的淬炼。应该承认,在书写内容已经确定的前提下,以何种形式进行表达是决定一件作品高低成败的关键。在书法艺术的演进过程中,即便是那些无意中完成的经典书作实际上也是书家潜意识里对形式构成的最终呈现,形式的自觉是书法创作渐进成熟的重要表征。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对形式问题的探求和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进步。
展览本身只是书法呈现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当今书坛,展览却对一些书法表现方式有一种鼓动的势头,形成一股展览流行风。譬如,行草书大量萌生,使善于趋赶时髦的书法家以此作为选择的重要依据,即与语境的倾向相适切。由学明清草书到晋、宋人简札,由粗犷的巨制长幅到文雅小品,因为有了暗示,不断地调整自己书写形式对语言的表现方向,从而接近目的。
形式变化的动力,从根本说,来自于突破旧形式对新内容的制约和束缚,这是形式发展的主导力量。一种形式的鼎盛和式微无不与时代精神特征的流变紧密关联,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精神特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审美取向,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书法展览在当代三十余年来拥有了得以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精神土壤。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形式的重要性可以被无限放大。与内容相比,形式永远居第二位。内容作为一种思想或情感信息尤为重要,缺失了内容,就变成一种机械的排列,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对于书法形式不能做简单诠释,而应该看到书法作品是一种深层的精神创构,具有强烈的召唤力量,它能唤起大众的艺术感知、心理感受和生命体验,使观者迅速地从单纯的形式感中剥离出来,进入到一个充满历史感的文化对话和情感交流境域。形式与内容,何者更重要?这个古人少有争议的问题却成为当代书坛纠缠不清的噱头。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无论是自赏还是共赏,艺术的唯一目的是不变的,那就是——审美。美是单纯的,不应附带任何功利目的,否则就会造成审美的异化。(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来源:中国书画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