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12 00:00
《中国堆砌》 诸如“重要的、著名的、具有影响力的”这类词,艺评家总是惜其如金。但对于3月12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内开幕的“随心而行:肖恩·斯库利艺术展,1964-2014伦敦|纽约”,这些形容恰是最为准确的描述。由菲利普·多德策划,筹备时间长达两年的肖恩·斯库利中国首展,涵盖艺术家各个时期最为重要的作品。展品由欧洲重要美术馆、画廊和私人收藏提供,包括油画、素描、摄影等一百多件作品。此次是在中国巡展的第二站。首站是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大火》
《后与前》 菲利普·多德表示,被著名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评论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的肖恩·斯库利,他的此次回顾展是重要的。他说,虽然肖恩的灵感包括蒙德里安、马蒂斯、罗斯科等人,但他对抽象的语言注入了新的生命,在当下正面临着如何让传统得到沿承的各个文化中,是具有启发性的;艺术家一直在专研西方的传统,并且也研究道家的书籍,他的作品对东方与西方起到了连接的作用;展览提供了一个重述中国抽象艺术的新视角。
《沐浴者》
《浮动 绘画·红白》 三楼的主展厅内展现了肖恩不同时期的标志性作品。策展人按时间顺序,重塑了肖恩50年艺术创作的演变过程。处于时间段最前端的作品并没有规整的线条与色块,策展人以一幅依稀具有辨识度的人物肖像,提示了肖恩曾有过的具象绘画时期。创作于70年代初期的《大火》是多彩条纹交错而成的网格绘画。对于这一时期的作品,肖恩感觉自己仿佛在越狱——摆脱了早期生活和具象绘画的禁锢。虽然没有可以辨识的形象,但他表示,其中仍然带有一种具象感:他们是城市的具象写生。
《夜与日》 创作于80年代初期的《后与前》颠覆了极少主义的陈规。作品不规矩的外框与内在的线条相呼应,一种韵律感随之而生。肖恩表示,2012年创作的《夜与日》是对它的一种回应,是那幅作品的更新版本。肖恩的作品有着极为具象的标题,如看不见人物的《沐浴者》。在线条与色块的塑造下,题目给与人更多想象的空间。除了油画作品,展厅中央置放了巨型的黑色钢铁雕塑。它名为《中国堆砌》,是肖恩对中国这座城市的直观感受。“它们是堆砌起来的箱子,但由于肉体被取走,只剩下一幅幅骨架。”镂空结构令观众可以从极为个人的角度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绘画。
《奶油·红· 奶油》
第二展厅展示了肖恩在英国和美国的创作,以及80年代深受玛雅文化影响创作的《光之壁》系列。而四楼展厅呈现了他的水粉、水彩画以及摄影和素描等纸上作品。虽然展示的作品有着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但是肖恩表示,自己的作品不可去解释艺术的发展或某个流派,“我在创作自己的作品,不会去追随艺术的潮流而改变自己的创作。我不希望自己被人描述成一个简单的现代主义者。”
《温柔的结尾》
菲利普用“可以哭、可以笑”来形容作品的感染力。“他的绘画是关于身体的绘画,可以体现精神的存在。”中央美术学院副馆长唐斌也表示,展览是值得观众在展厅中停下脚步,多次观看的。“或许我们因为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对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但这也许正是抽象绘画的魅力的所在。”
《阿尔勒·阿班·文森特》
《展览现场》
四楼展览现场
《阿特拉斯之壁,摩洛哥 #1-12》
《阿伦》
展览现场
来源:hi艺术展览资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