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浑成之境

  似博而实厚,似淡而实肤,山色空朦,云水氤氲,笔墨华滋,骨力内敛,这是周石峰山水画的最大特色,也是他得以从高手如林的当代中国画坛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淡”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概念和品评标准,是文人画的最高境界。“友如作画须求淡”,在文人画泛滥的明清时期,“淡”更成为文人画家和批评家的口头禅。何谓“淡”质任自然,是之谓淡。唯其淡,方能清空,方能玄远。一如画论中的“气韵”一词,“淡”非力学可致,非年资所到,它基于作者的学养、技艺、更来自其性情、胸襟和理解;敏悟。所以袁中郎说:“唯淡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人之真性灵也。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虽有顾吴,不能设色也,淡之至也。”“淡”体现在绘画上有两重境界;一是笔墨上的淡,淡墨轻,惜墨如金,画面一派空明澄澈;且笔力内敛含蓄,绝不剑拔弩张;逞强使气如浙派诸家。董其昌说;“画欲暗不欲明。明者如觚棱勾角是也,暗者如云横雾塞是也。”此处所谓“暗”,即指此也。二是精神境界上的“淡”,平淡天真,质朴无华。当然,此时的“淡”已是“非为平淡,绚烂之极”了。

  然而,仅仅有“淡”还是不够的,一味的枯淡终不免流于寒俭,,“郊寒岛瘦”固然有其凄清幽峭之美,但较之王维的平淡天然,在气格高华上还稍逊一筹。中国文艺美学中还有一层境界,曰“浑成”。“浑成”者何?浑融了无碍而妙趣天成,虚实相生而各得其宜,难以言传而又无所不在。古老东方文化的神密主义特征,决定了“道”的多义性和不可把握性。“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正所谓“一落言筌,即为下乘”,在古代中国,凡是最高层次的东西皆是无法可循、无迹可寻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它无为而无不为,不在而是处皆在,迷离恍惚,一片浑然,如天地初开、混沌未分时的世界,朦胧中包容万物,看似简单中蕴含了无限的丰富性。董其昌所谓“欲暗不欲明”之“暗”,即是技法上的要求,也是境界上的体现,故几于道矣。

  因此,我以为,周石峰的画之“淡”固然可贵,但能于“淡”中求“浑成”,更是他的过人之处。

  从上世纪八十年末开始,周石峰即致力于对山水画冲淡之境的不懈追求,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与山水图式,其形清淡、润浑、华滋,其境空灵、纯净、典雅。他充分发挥中国画媒材所特有的性能,以若隐若现而骨力内含的笔触、水渍营构画面,大笔挥洒,小心收拾,笔下云山烟树,细雨空蒙,似真非真,如梦如幻。营造出一个空灵深邃的清凉世界,一个混沌初开得浑然之境。水在其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湿笔润墨求淡,大量水分带动墨色在生宣上的渗化、流动、沉积,塑造出微妙的色阶变化和亦真亦幻的物象形体,最终形成了周石峰山水画无限丰富而又难以名状的魅力。

  自元代文人山水大兴,平淡天真之境成为文人画家的共同追求。但其实画家求“淡”多以干笔出之,典型的如明末戴本孝,其画枯毫渴墨,干到几乎没有水分,墨色也很少,半写半擦,留下一片朦胧淡雅的梦幻之境,模糊淡远。被尊为山水正宗的“四王”亦皆以干笔为尚,其他还有浙江程邃等。董其昌可能是仅有的以湿笔求淡的画家,清墨柔毫,淡润疏朗,冰肌玉骨,几无一丝人间烟火。当然,干笔湿笔本身并无高下之别,但不可否认的是,水分的缺失对于充分发挥中国画媒材特质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大的遗憾。正是由于水分在宣纸上的渗化流动,才幻化出一片浑然天成而万象在焉的大千世界。

  生于当代,却有着难以割舍的古典人文情怀,这也是形成其独特画风的又一重要因素。《高呼王维》是周石峰非常典型的一件代表作品,峭壁上奇松横出,山石间清泉泠泠作响,画面纤尘不染,充满禅意,生动真切地体现出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境。仿佛是一位错置于当代的古人,传统文化对周石峰的侵染是深入骨髓的,以致深深影响了他的思维习惯、观察方法和生活态度,从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风度的洒脱超然,可以看到盛唐之音的高华豪迈,也可以看到宋元士人的淡泊萧散、飘然出尘。同时,楚文化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作为华夏文化的南方分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连而又自成特色,楚文化浪漫主义传统的形成与楚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楚地风韵深刻地体现出对大自然的依恋与向往,追求人与自然的浑融无碍,这些都无形的体现在周石峰的作品中。当然,这种影响并不是具体地表现在对特定地理特征的摹写再现而体现为地域文化在整体上的潜移默化。因之,使他得以在薄醉微醺之际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并外化为淡雅纯净的山水图卷。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艺术重心向非架上转移,架上绘画日渐边缘化。“架上绘画是否走向消亡”给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巨大的尴尬,此一问题的提出,源于对架上绘画能否担负起当代意义上的语意表达的质疑。事实上,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对绘画语言的适度调整,架上绘画完全可以承担起这一使命。在后工业化的今天人的精神存在和现实世界发生了强烈的冲撞,出于对过度物质化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对淡泊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方式的向往,以文人理想为指向,强调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淡泊意向情怀无疑能够在大多数人中取得心灵的共鸣。人类的精神家园与现实生活永远不能是完全和谐的,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山水画的终极追求,在于澄怀观道,在此,传统语汇中宁静淡远气质的审美追求与样式,依然可以获得充分的当代表达。当然,适度的语言调整还是必要的,否则就停留于传统的复制。从周石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画面的组织上,他力求一种充满现代感的构成意味,通过几何形体的摆布、叠加、错置,构成平面的冲突、呼应,进而形成对立统一的张力。但我以为,这只是表面的,并不重要,而且过多的设计、安排和形体的规整化反而因显得刻意和外露而有挬于和谐与浑融,过于“着相”。对浑成之境的追求与完善才是最根本的,周石峰绘画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此。

2007年8月18日于津门

作者《国画家》执行主编

作者:杨惠东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