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引言:中央美术学院是我长久以来身心向往的艺术殿堂,2006年我有幸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成为中国画学院唐勇力教授工作室的一名艺术硕士研究生真的是非常的幸运与幸福。这里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设备,有先进的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的教学理念,还有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我们在这里感受到的是活跃的艺术氛围与高尚的大家风范!
我们的导师唐勇力教授是著名的中国工笔人物画家、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主抓教学工作。在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余,先生从来没有放松过教学与创作相结合的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研究与探索,长期以来切身力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思路与培养模式。而且通过横向联系、纵向比较把我们中国画人物专业应该怎么走,应该往哪走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看法,并把中国画教学作为一项课题来研究,我们做学生的能够直接参与其中真是莫大的幸事。因为我也是一名高校教师,在地方上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现在地方的高校美术教学实际上大多是参考各大美院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这方面中央美院尤其是领头羊,中央美院的教学体系将直接影响到全国各高校的教学模式。在这方面先生作了大量的比较研究工作,作为艺术家不仅在自身的艺术创作上开创出一派独特的文化意韵,更是作为一名学者,在教学领域提出了“以传统为本,两端深入,兼容并蓄”的教学方针。
在这两年多的学习过程中,看了很多,听了很多,想了很多,也体悟了很多,对于导师的培养计划有着切身的感受和认识,在这里我只是试图从我的话语里来谈一点我的学习体会。
一:造型意识的培养
先生经常强调:“人物画家造型能力是根本,造型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画家,应树立造型意识,这是画家的本能,而良好的造型意识是从绘画实践中不断提升的.中国画专业的学生,都经过素描的训练,但真正培养出良好造型意识的并不多,如果我们通过素描训练而写实能力比古人强的话,但艺术的造型意识却未必比古人强,这一点我们要向古人学习。造型意识就好象是我们的“绘画之眼”,在造型意识的“眼”中各种物象被净化成各种不同的形的组合,就象音乐家谱写一首曲子,只有心底里那隐约呈现的旋律被激荡、散播开来,才汇成一首动人的曲调。绘画亦是如此,当我们观察的物象映入眼帘,在头脑中逐渐明晰直到触碰到心灵深处最隐密的情感,绘画中的形态才能体现完美的造型意识。可以说有意味的造型来自感悟深切的造型意识,造型意识又能产生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画家感情的宣泄与心灵的关照。我们说到造型能力,还要分清楚造型能力不同于写生能力。造型能力指在画面上创造有意味图形构成的能力,写生能力指在画面上描写客观存在的能力。这两者虽有不同但却是紧密相连的,造型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写生能力的提高,写生能力的提高来自于正确的造型观念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唐勇力教授提出了针对中国画人物造型训练的一重要思想体系:“线性素描”的造型观念。
“线性素描”其基本内涵就是把中国画中的线和西方素描的体面造型相结合,以线性的浮雕式造型形式来表现物象。因此它结合了其他素描种类的优点,在强调“以线造型”的同时,既不排除结构,也不排除透视和色调,使绘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适当的取舍。在这里先生强调的是“线”性,因为线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外延和载体。而线性素描中对线的运用,线性的强调无疑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即它不是脱离传统文脉的,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也不是胡乱的“重换血液”,它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涵盖着中国画家所独具的审美品位和美学思想,体现了中国画家能否运用本体语言驾驭物象的巨大的创造力。它是得益于西方的素描教学体系,融入中国化的元素,或是进行了中国化的演绎之后,而形成的符合中国画教学的造型方法,有了这样的教学定位以后,我们在实际的造型训练中逐步从西方的光影素描概念中领略到中国画人物造型训练“线性素描”一种符合本民族审美情趣的造型手段的魅力。
二:创作意识的提高
先生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着重我们造型意识的培养,又非常注重创作意识的提高,而在基础造型的训练中怎样过渡到创作里边去,其实是围绕我们年轻一代画家很多年的问题。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于创作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是生搬硬套,毫无感触,只是凭着技术的成熟度在控制画面,更谈不上立意、思想、情感等因素。在我们这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先生给我们明确提出“创意写生”这个课题,刚开始时认识非常简单,认为只是在原来写生的基础上加上背景就是创意写生了,其实不然:
创意写生与一般意义的写生不同,一般意义上的课堂写生,着重研究模特本体的关系,重点放在对客观物象的准确把握、生动表达上,体现中国绘画所独具的精神内涵。而创意写生首先要强调的是对写生模特的认识和研究,在充分感悟模特给我们的印象之后,才能更深刻的去分析他的外在形象特征,内在精神风貌,从而衍生出我们对于模特的把握和理解,并赋予一定的构思和立意,经营画面,组织关系,形成完整的具有个人性格特点,审美品位,文化内涵,美学思想的创作意图来。因此可以说创意写生是在一般意义写生的基础上,延展了更多的内涵,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写生空间,追求中国工笔画特有的“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特性,把握中国绘画的审美品位与格调,在生动表达模特的同时体现画家个人的个性精神。它融严谨,生动,自由,灵性于一体,全面展现画家自身的观察力度、造型意识、表达方法、技法语言、个性特征、审美品位、艺术修养等等。在这里我们更强调回归直觉,回归的过程是借助现当代绘画形式,尤其是素描所提供的丰富真实的感受展开富于创造性的工作,以此填充传统演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这是在新的层面上对传统的拓展,是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全部含韵的真正延续。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回归又是两条线进行的,一是感性、一是直觉,感性使画中人物形象回到了真切充实的状态中,知性又使之通过画家心灵的过滤进入理想化的境地,两者的互补最终实现了画家对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双重写照。这个过程是由内向外再由外向内交替转化的,它包含了技法和精神两方面的突破。在回归知觉的过程中找寻到生活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情感之间的链接点,找到真实的个性化体验,并推进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在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之后,对于创意写生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仿佛在黑夜间独自摸索前行的我们突然间看到了光明,心头豁然开朗了许多。
我们在这个创意写生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更为全面的提高了自身的艺术素养、创作能力,在绘画的过程中不再感到单调乏味和枯燥,其中有的是探寻和创造的心理愉悦!
三:精神意韵的引领
先生常教导我们:“在艺术探索上,精神层面的把握很重要,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不仅仅需要勤奋刻苦,更需要大智慧”。在学习期间,先生除了课堂的要求以外,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其他的课题来让我们做,也即是先生常说的“画外功”吧!其中有两个课题感触最为深刻:一,让我们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找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十位历史上的艺术家,十位自己最喜欢的画家,而且要深入研究其绘画风格、特点、重要建树、画理画论,分析其历史上重要的原因以及喜欢的原因;二,让我们从世界范围古今艺术中寻找自己喜欢的艺术样式、绘画作品,哪怕是一幅画里只有一点喜欢的局部也不要放过。我们刚做这些课题时不知所以然,但当我们在先生的引领下,慢慢了解、分析、并撰写上万字的研究报告后才明白先生的意图:中国传统文脉的梳理与西方绘画的比较研究,就像两条并行的腿,我们缺一不可,(这也正合了先生的三大教学思路:1对传统的真正领悟及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真正理解和认识为原则,从实践的角度在原始绘画,汉唐绘画,宋元明清的绘画,尤其是壁画,民间绘画等历史遗存之中对中国画传统的各种形式风格和技法语言进行挖掘研究,从而推演出新的表现语言和样式。2,以对“两个文化源”及中西绘画之异同的领悟,尤其是对艺术观、价值观的不同基点的领悟为原则,立足兼容并蓄语境,在传统基础上观念更新,突破固有形式,保护中国画自身体系的独立性,并使中国画向广度、深度延伸。3,在“散体多元化”的时代中国画的发展应当向着有核心轨道(立足中国文化本位)的多元化迈进。有比较才有鉴别,重视西方艺术观念的对比参照,进行比较学的研究。重新认识中国画的自身传统,确认自我。)特别是在现代绘画多元共生,中西文化的碰撞已成为现实,如何再认识,再理解中国画,是当代中国画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工笔画,盛唐、五代、两宋的工笔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永远辉煌的遗产,而且是我们学习研究的典范之作。而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意味与西方艺术的不同视野给我们工笔画坛注入了新的生机与可能。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国工笔画亦迅速复兴,并形成多角度多层面探索发展的格局,我们不能说没有西方绘画因素的影响,从人物的造型观念到表现形式与技法语言都和过去相去甚远了,它在传统的继承上及现代方法的探索上都生发出无尽的偶然和可能,这也正是先生所提出的现代工笔画的写意性的原因吧。
结语:我们在先生的指引下,已经快走完了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两年多的学习中,体悟颇深,感触良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师德品格、博大的学者胸怀,慈父般的长者风范都让我们敬重和爱戴,这其中的滋味不是几千字就能叙述得完的,但求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慢慢体悟吧!在这次的展览中我也拿出了这两年学习总结的结果:中国画作品《似水流年》(工笔重彩四联画80cmx240cmx4)等作品,尽管它们还有很多我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但自认在这两年聆听先生的教诲中已进步颇多,如能体现先生教学思想之一二,也是颇感幸福的,没有达到的地方日后渐渐完善吧!
2008-11-13
作者:袁玲玲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