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时间:2014年6月21日上午9:45时
地点: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持人:徐萍(辽宁画院原书记、副院长、研究员)
名位前辈、各位专家、各位嘉宾,上午好!
辽宁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郭常信先生的《乡情》油画展开幕式将于今天下午3时在此举办。郭常信先生以他近年来精心创作的一百幅油画作品作为感恩的厚礼,作为汇报,献给母校,献给恩师和同学,献给养育他的故乡的父老乡亲。此刻,百幅作品陈列在展厅,我们的研讨会就在展厅举行。置身于郭老师作品之中,更便于我们对其油画创作进行深入的研讨。
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今天参加研讨会的专家、老师、嘉宾(略,详见发言者名单)。
如果说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是人类情感中最悠长的情感的话,郭常信先生以大半生的时间用画笔描绘了他对家乡故土、对父老乡亲的一往深情。
如果说造型艺术作品最能鲜明体现时代精神者莫过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话,郭常信先生选择了最朴实、最易懂的写实绘画语言塑造了当代农民、渔民和他们的父辈,他们的子孙的生动形象,这些形象是“个人的”、又是地域的、民族的,同时也是时代的。
鲁过美术学院,是郭常信先生心中的宝塔山。鲁美奠定了他一生的艺术基础,鲁艺精神指明了他一生的创作方向。宋惠民先生誉他为是“老鲁艺”革命传统教育培养的优秀版画家和油画家。宋院长将他的艺术创作总结为“三个一”:坚守一种理念:艺术来源于生活;执著于一个题材:乡情;坚持一条道路: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道路;还特别指出了郭常信先生长期认真地思考并践行作为专业画家的责任与担当。应当说,这是母校给予郭常信的肯定与褒奖。
“古稀之年”尚存“千里”之志,这是我们辽宁画院老画家们的共同特征。郭老师已逾古稀之年,他希望通此次展览让自己的绘画创作更明方向。因此,今天的研讨会是一次老同学、老同道及各位观众朋友的一次难得的谈心会、创作交流会。今天郭老师诚恳地希望听到大家的意见和批评。下面发言开始:
李秀忠:辽宁省美协原副主席、秘书长
看了郭常信的画展,我认为第一数量多,第二画得好,第三质量高。画那么多大画往哪放啊!特别令人感动,令人兴奋之处是他每一张画表现出来的自始至终的创作热情,他用热辣辣的情感去表现乡情,现表生活,表现山川景物,表现他所看到的一切。在对待艺术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态度,郭常信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是真正的“一条道跑到黑”。几十年前他是鲁美版画系毕业生,刻了许多版画作品,有的相当好!后来又改画油画。不容易呀!他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到老百姓的炕头。这么多张大画,每一张都不糊弄,太惊人了!所产生的艺术上的权威感、艺术上的美感,令人产生心理上的召唤。我还没把画看全,但是我已经感到看不够了。为什么看不够?因为作品全部来自生活,是从活生生的生活中树立起来的艺术形象,让我们产生心理召唤。我曾经想,如果他一直抠版画怎么样?版画受材料手段和市场的局限。郭常信下了最大的决心转向油画,这很不容易。同时,由于他对民间传统的版画、年画了如指掌,他本身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年画、版画作者,所以他的每张油画都具有全面地油画和年画表现手段,他的油画有年画味道。这点很可贵。可贵就可贵在郭常信这位老同学奋斗中还在求索,精力旺盛,他是精神上的强者,艺术上没完没了的开拓者,还在尝试。他走路都带小跑,艺术表现上不断地攀升,不断地尝试,他是美术界人群中最能奋斗的人。奋斗不已呀!这不是我个人的评价。我们美术界很多人在一起都这么看。一进展厅,农村的传统的“年味”,让人非常快乐,喜气洋洋,令人赏心悦目。这些年他之所以能在油画创作上屡建战功,永不停歇,重要的原因是他心静,静到了什么程度?静到只想画画。其它的事全靠他儿子郭巍。还有一点,我认为郭常信办事特别认真,画一张是一张,积累到一块儿办展,有条不紊。决不是东一张,西一张,今天忙这明天忙那,他是静下心一个劲儿!这些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同时在表现上也具有乡土的活脱感。对我来说,我只有老老实实地向大哥学习的份。有两点,我说一是郭常信办画展煞是了得,二是这些作品让我们感到兴奋,画面上绝大多数人物都是喜气洋洋,如那张大拱门乡村婚礼,他的画把快乐传染给我们。今后我们搞创作的时侯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郭常信的奋斗精神,他个人取得的成就也是我们集体的成就,我先说这些。
孙世昌:鲁迅美术学院原美术史论系主任
谈点感想。看了作品有一突出的感觉;郭常信是一个有信念的画家。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青年学生们不这么画画了。因此在现在的时代,经济的冲击,观念的冲击,市场的冲击,包括社会上其它的冲击如炒作等等,再加上观念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变化得很厉害,郭常信还坚持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特别是表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日常的情感实在不易。从他的画里可以看到他经常深入到基层、到农村、山区、平原、南方小镇等等,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一个东西,就是他有自身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能在当今社会坚持住相当不易了。我觉得郭常信作为一位普通的画家,有他自身的追求的,有他的坚守,所以我说他是有信念的画家。从他的画面看,他反映的都是普普通通的生活、情感、事件。可以看出他是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充满对生活回报的心灵来面对生活,他绝大多数是表现正能量的生活,这也反映出他的价值取向。
他的画是有许多民间因素。我是指他对画面的处理上具有民间色彩、民间情感,画面的火爆,女孩子们大花的衣服,这些因素西画里是不屑一顾的,但是郭常信却是充满了情感去表现这些东西。只有持有特定的观念的人,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才能这么看待生活。因此说他是有坚守的画家,这样的画家和作品应当受到尊重。
我记得郭常信是搞版画出身。(郭:是。)我是1940年生人。您呢?(郭:我是1941年生人)那咱俩是同龄人。我看到郭常信的画面上有许多平面处理。虽然有明暗关系在里面,但他完整的把握了民间的那种眼光,有平面化处理手法,色彩比较响亮,这可能跟他搞版画有一定关系。
对他的画我还是提点希望。他的画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我的奶奶》那张小画。为什么呢?作为表现一位老人晚年生活的平静祥和,这张画都出现出来了。但是从画貌看确又传达出岁月的沧桑,不仅是简单的一个场面和人物,而是有历史感,有时间的因素。我希望郭常信今后如果继续坚持这条创作道路的话,要能够更深入地刻划人物,人物不必多,但是要精、要深!这点很重要。打动人就那么一点。希望郭常信的画能向这个方向发展。《我的奶奶》表现有一定深度。
赵华胜:辽宁画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画家
常信搞画展,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在此我感谢各位对常信、对辽宁画院画家的支持!我想有这么几点:
一、常信创作是有条文脉的传承的,这就是老鲁艺的传统。从延安鲁艺、东北鲁艺、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传统。这就是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传统,“二为”方向,只有鲁美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艺术表现人生,表现社会,表现历史,表现人们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是“根”,这是传统。然后,才有常信后面的艺术创作行动。我们之所以有点成绩是坚持文脉、坚持传统的结果。我们还要坚持现实主义,毫不犹豫!执着追求下去。这点在常信身上体现明显。辽宁画院每年到基层体验生活时间最长的是他。
二、常信做人老实、厚道,做艺术也如此。他喜欢人民、喜欢老百姓,有平民意识,有乡土气息,他对人、对事、对世界的看法都体现在画里,从来如此。他眼睛向下。
三、我们不仅是“再现生活”。艺术创作是要“表现生活”。这是不同的。怎样表现生活,这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下去,研究下去。常信为人耿直、正派、敢坚持,他早期的版画作品《生前友好》就是他性格的代表性作品,影响很大。
四、建议。他的画显然也受到了西方绘画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因素在内。我认为常信创作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探索、可以发展。在朴朴实实地由再现生活向表现生活方向开掘。1、怎样融合西方与民间因素,找出自己在油画创作中的符号和语言。2、作品中照片的痕迹还要减弱。照片只能是参考,怎样使用照片素材变成自己的创作手法和符号,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创作到了高级阶段就要考虑这个问题了,常信身体尚好,精力充沛,希望他创作更好的作品贡献于时代,贡献于父老乡亲。
刘力: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在鲁迅美术学院搞了五十年教学,遇到了许多问题,在这次画展中得到了明确的答复:就是说几十年前培养的学生今天回母校办展览,她的意义非常重大。这个展览是有针对性的:就是在鲁美学习打的基础,而毕业后到“大鲁艺”(社会)中去摔打,去成长,没有“大鲁艺”,成不了画家。她的针对性在哪里呢?就是现在的学生在学校学几年以后就想画一幅出奇冒炮的“名画”,标炳为“创作性”,“和世界同步”。我亲身有感受,就是在这个展览厅,海报贴出去了,“国画研究生展览”,我进来一看一张画没有。我说:“没有作品怎么是展览呢?”作者说:“你看空气。”我对学生说:“你们应该学会点技能,学会点手艺,起码要能自己挣饭吃!能自己挣饭吃这是我们祖宗的老话、老道理呀。”还有油画系六个研究生,画了六张“撒尿图”,生殖器直对观众。是,我们要包容,但是数量那么多,值得反思。
郭常信的画往这一摆,三十年多的实践证明他得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他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作指导那是不会成功的。他的画带有指向,什么指向?我们的画要走向世界,要建设民族的文化。怎样建设?就象郭常信这样!他眼光很大,胸怀很大,对外国的艺术从不拒绝,对我们古代的艺术从不拒绝,古为中今用,洋为中用,没有这个胸怀是得不到成功的!鲁美有的毕业生毕业以后画得相当好。因此我们非常感谢画院几任老领导,是他们的培养栽培得力,郭常信才有今天的成绩,不是他孤立的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呀,包括画院、群众艺术馆、中山画会,这些团体孕育出许多知名的画家,这为辽宁文化振兴,为辽宁文化大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下面我谈谈对郭常信画的看法:
一、正如以上赵华胜等几位发言说的,东北的地域因素。他的画面上你能听到东北地方戏曲的声音,辽南戏、评剧、二人转的声响,这是声色的转化,你的心灵能够听到这种声响。色彩能与声音功能转换。没有这个,你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构架。所以他的画面独俱特色。我说如果他的画面像苏联和欧洲油画,反到失去了这种特色。举个例子:周信芳先生嗓子哑了,他没有气馁,采用哑嗓唱,他创造了京剧奇迹,《徐策跑城》就是用哑嗓唱的,反倒把缺点避开,发挥出自己独到的东西。郭常信的画,你再让他整些寒暖,到会失去他的特色。因为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否则反到失去独特性。我每次看他的画展,我都鼓励他,因为这很宝贵,他这种品格很宝贵。
二、他的画面火爆、热烈、喜庆;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清幽、清纯、清静;这不是一种理想吗!你现在到农村有些地方到处是垃圾。关于服装,下乡赶集时,这种服装到处可见,他不是一种夸张,而是真实所见。我们没有忘记朱熹的一句话:“问君哪得得请如浒,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之水非常重要。说得容易,做起来非常难的。不走出画室,局限在画室不行。从他的画面我们得到了启发和力量。他的画,可以走向世界,我可以这样说。亚平宁半岛、法国、意大利,可以去那儿展出,毫不逊色!随着我们经济实力提升,我们的话语权会更响亮。
我还要提到,在这里办展,经费、花费都要个人承担,得克服多少困难!他的夫人从没向他要过高档的衣物,多么贤慧的人啊!支持他太不容易了。郭常信是甩手掌柜的。重担都压到他夫人身上。没有家庭的和睦能吗?我就感慨良多呀!
有些知名画家,钻在家里头,不接触生活,那他的作品惨淡,没有生气。郭常信本身的生命流和农村大自然的生命流是交融的、共振的,若情感不和,振不起来。写生锻炼画家的思考、眼力,在寻找、发掘,这种功夫对画家是功力。曾国藩讲过这样一句话:“脱谷为糖,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就是说去掉稻谷外壳,稻谷的精髓立刻呈现。这个精髓是指一个画家的内在精神。这个“内在精神”郭常信给我们做出了示范,做出了榜样。而不只他一个人,咱们辽宁画院的赵华胜先生、广廷渤先生、张洪赞先生、吴云华先生、杨德衡先生,这成就不同寻常啊。你们都是我的老师啊!我要做“老马识途”,不能做“老狗拦路”啊,不能倚老卖老啊,“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啊,不能摆教授的臭架子,不到农村,不下基层,不和农民谈心,那是什么教授,什么画家!去年黄以忠来了,在欢迎宴会上,郭常信唱了一支《新货郎》之歌,和他画面风格一模一样,非常感人。他没架子!每次都请老师们给他画提意见,从不摇摇摆摆,特别实在、平凡,可是他做出的事不平凡。他克服了许多困难。
石涛说过:“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郭常信尊重传统,把传统所包含的永远有生命力的东西区别出来,对自然的热爱和真挚这是画家的两种强烈渴望,郭常信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罗丹又讲:“所以传统把钥匙交给你们,而靠这把钥匙就能躲开陈旧的因素,不断地探索真实。”郭常信他学勤、艺勤、端端正正、勤勤恳恳、志高品正,在半个世纪的油画创作中,在色彩斑谰的世界里与他的朋友们同行,不是他自己,是一个群体。在这里我怀着敬意向老前辈敬礼(起立敬举手礼)(郭常信起立鞠躬还礼)祝展览成功!
周玉伟: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郭常信这个人多年来我一直很关注他,一有机会他总虚心地和我探讨怎么样能把画画好。今天看了他很有规模的大型展览,很有感触,几乎每幅都是力作,画如其人,也正因为郭常信这个人,才有了他艺术上的成就。他就是这么一个真实的人,他不是在扮演什么角色,而是一个真实的我;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了自我。他热爱生活,感情非常真挚,非常质朴。对待朋友、对待同道、对待家人可以说充满了爱。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很多知心朋友,所以他能把真实、厚重的情感注入画中,这是不奇怪的,是很自然的。正是他有这么真挚的感情,这么大的劳动量他才不感觉到艰苦,不感觉到是负担;相反他感觉到是充实、感到幸福、感到快乐。他又非常虚心,无论什么场合去向同道求教,真的就像一个小学生,他不满足,他希望能通过这样一个展览、研讨会,自己能不断地受益提高,艺无止境,这是非常可贵的。他又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对待朋友、对待同志他总是热心主动地帮助别人。我们接触的过程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例如,本来是北京他的学生通过他组织我们一批画家到北京做仿真画,可他在去北京的时候,把他最好的茶、最好的酒带给他的学生。可以说是本来联系这件事是为大家着想的,后来那些作品的彩色照片都放在北京,不知道在谁手里,对此他特别地上心,通过非常曲折的过程,他把照片追回来,交到每位画家手里,并且还像对不起大似的,请大家吃了顿饭。当时我在北京没赶上聚餐,回沈后还专门请我吃饭。这是一件小事,但可以看出常信对人的热心和奉献精神。所以在他的画里充满了阳光、人物形象都是那样健康、可爱,都在画中表达了非常浓厚的感情。不论南方北方,不论春夏秋冬,他都能从中发现美反映在他画中,在他所选取的画面中,很有浓厚的感情,确实能看出平时他是非常关注生活的,并且这种感情贯穿于他的生活当中的。他这种劳动态度,他对生活的热爱,真就是他这个人真实的感情。虽为同道,但我看到他的画首先想的是:我也应当做像郭常信这样的很朴实、很真实、很健康、很热爱生活的人。我们这些古稀老者在一起往往谈论什么是成功?认为健康是成功。可是郭常信给我的启示是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精力在事业上要有所作为。
研究会上我对郭的画提点意见。一个是照片的痕迹的问题。但是当前艺术是多元的,当今也存在照像写实主义。在伊维尔办班时候中央美院有位女画家她的画是照像写实主义。所以我感觉要把这作为缺点提还不太中肯。在古典作品中追求的也是那种写实的东西,甚至在照像术还未发明的时候,欧洲宫廷的肖像画都是通过绘画来完成的,所以如果单纯地说照像写实,运用我们现在摄影的便利的条件去搜集素材是无可非议的,关键是在处理上绘画怎么样区别于照像写实。如果说给你提个参考意见,可以在加法和减法方面考虑取舍,不要面面俱到,在精微处更要精微;该舍弃的该概括的也学学中国画的留白。其它的,如果说你的画像年画,我看那正是你的特点,喜庆、阳光、色彩纯净明朗正是你的特点。当然油画是舶来的,但你的油画有了东方的、咱们中国油画的一些特质。当然也不是说你现在就很完善,中国画在品格上讲“能妙神逸”,我以为你的画在“能”格上。今后怎样能画得更妙!你的情感方面做为艺术的内涵,这方面你是很充实。在油画语言上,在表现形式上我看可以再做一些探索。对你来说我这是从欣赏的角度说的,其实你现在做到的我远远没有做到,所以说要向你学习。
何兰石: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郭常信的油画很另类,第一是舒;第二是色彩艳丽;第三是表现农村题材。刚才有人说他的油画近似于年画,我说这对了。中国木版年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主要是面向农民的,都是正面的、喜气洋洋年画。然后就是上海的月份牌年画了,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一个新兴的艺术形式,主要针对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小资阶级、城市市民为主。郭常信这画是第三代,是当今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农村变化很大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大多是喜气洋洋的,这与当下许多人的作品表现是不同的。坦白讲,现在许多人对生活是不满意。过去封建社会木版年画需求的是广大农民,尽管当时农民生活得很辛苦,但年画还是充满喜庆的、鼓舞的,对农民来讲,对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讲,他们对人类的未来都是抱着美好愿望的。所以我赞成郭常信这么画下去。
他的问题也是有的,我很同意他过于受照片影响的意见。“过于”就是作品还没有融合更好。另外,他画面构图摆布的痕迹还比较明显,就此如你作为导演,怎么样调度演员还需进一步提高。再一个,平面跟立体化的东西怎么解决?你的画是带有装饰味的油画,你有些画面上的人物往往感觉是剪下来来贴上去的,这方面你还没解决好。还有你的风景画得不错,除人物外你可以画点风景,把中国的山河大地展现出来也很好。
搞艺术是至诚之道。诚是全心全意。郭常信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生命不止,就继续追求。郭常信的画还有提高的空间。我们等着看他的新作品。
广廷渤:辽宁画院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油画家
郭常信告诉我他展览作品一百幅,可见他这些年来的工作量之大。我很惊讶。对郭常信这个人我们比较了解,画如其人。对郭常信这位同志、同学,2007年我们画院搞晋京展他创作一批作品,另外我们画院每年还有迎春展,他都有作品参展,那时候我还记得他在油画语言方面走得很辛苦。记得在我们院创作研讨会上,张洪赞有个看法说:“郭常信的画要再往前近一大步,就是大师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郭常信对油画语言的把握度,再加上郭常信的艺德和郭常信对生活上的把握,他就会华丽地转身成为大师了。然而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看到他这么转身。
但今天我看了他一百幅画,我更感觉他已认定了他走的路画如其人,不能对他这方面提更高的要求。可是有一点,对常信画本身的美学追求,我得提点意见。郭的优点,时间关系我不说了,我只提意见:
第一,是图片化的问题。现在油画界一直在谈有个不良倾向就是图片化,照片化。照片可不可以用做素材?可以!现在你不用高科技手段不好搜集资料。我举个例子,在余永康老师给我写海景画评论的时候他说了这么句话:欧洲和俄罗斯有许多画海景的大师,他们为什么伟大?因为他们那时只能靠眼睛观察分析海的运动规律,画出海的面貌。但若用今天高科技高速摄影再定格,发现他们画得有些不对的。这就要求画家提高观察能力。现在图片化的问题主要是面临再创造的问题,例如博巴,无论怎么样也看不出芭巴有照片的痕迹,他是再创造!例如德加,画跳芭蕾舞舞女,也不全是靠速写,也靠照片。再创造是把画家主观的东西加上去,照片只是素材而已。
第二,是从院展后我很少看以常信的画,这次又看到了,我感觉潦草了一些。因为在构图、色彩、形象问题上你有能力再深化。潦草是至命的事,我不知道你是在赶任务还是有人给你提时间要求?不能急,更不能潦草。
第三,是他有优势,文学修养好,再加上他的艺德好,题材都很好,语言也好,构思也不错,如《花季》,俩小姑娘在说悄悄话,她们这个年龄生理变化,心理变化,有些话跟父母都不说,小姐妹之间悄悄的说,这本来是很好的题材,非常可贵的题材,郭常信也发现了,但他没太深入。还有《端午》,春末夏初时,那种气候、那种环境、那种温度、人们的服装,都给人特别美好的感觉,郭常信却没有更细致深刻地表达出来。你有许多画应该再加功。例如你画的江南水乡,船娘摇橹,船后面水掀起涟漪特别美,我心里说:“画上半部分就不要了吧。”结果你上半部分还使劲画,夺人视点了。这就是罗丹塑出雕塑,问学生“怎样”?学生说“脸也精彩,手也精采”。罗丹拿起斧子把手砍掉了。这说明什么?罗丹要第一视点,要最想要表现的东西。类似这样的题材,你发现得确实很好。你认为好,大家也认为好,你就应该再加工、再经营,你的能力能做的,然而你没做。我们有这个体会:一幅画,当画不下去的时候,放一段时间仔细想想,不急于画成。列宾的画也是有的放很长时间,等有的新的想法再画,有新的语言、新的符号再加工。
第四,在色彩的处理上,红未必用红颜色、绿也未必用绿颜色。在音乐上常常有这样的处理,一个调子唱到一定程度,常常用变调来处理。这就是绿色、蓝色,不一定就用绿蓝。如果那样画画太容易了。这点我常跟我的学生讲。我们不能把色彩感降到一般老百姓对色彩的感受。即便是你像年画也不能这么做。老太太脸未必只用黄色,天空未必是蓝色,人物衣服未必只用灰色,红色即使是红色也有许多种。颜色之间是有色彩关系的,我一直告诉学生,像你这个画面的色彩运用是颜色,不是色彩。而画面是需构成色彩关系的!是有了关系以后才构成色彩。再深化即使是民间戏曲、二人转、木刻、剪纸,你的色彩关系也不能这么简单,这么直白,不能这么做,你毕竟不是在画年画吧!这点你应该再深化,你有这个能力。
最后一点,你不要描,用中国画说是“写”,欧洲油画说是“绘画性”。这笔不对,想好了再上一笔,别描,一描就俗气了。你现在有一点,非常恪守自己的信念,搞了几百幅创作,这是对的。努尔哈赤有句话:不管敌人从哪几路来,我只这一路打去!我干我的,别人这么变那么变你就这么干下去。这信念对!因为贴近生活永远是对的,那东西永远是真实的,你只不过升华做的不太够。这一步上去你成大师了。
曹光:辽宁画院原副院长、国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看了常信的画展特别受感动。就象到农村走了一圈。常信多年来一直埋头苦干,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取得了这样的成果。常信的作品集中表现改革开放以后新农村的变化,这在画院乃至辽宁美术界中也是不多见的。他作品的主题是乡情,实质上是“情”:他对时代、对国家、对农民、对农村的情。情是主题。例如:反映《情系边关》老奶奶给当兵的孙子打电话,农村有电话了,这是多大的变化呀!这些近年来创作比九十年代初的《年过半百头一回》等作品可以看出他明显的进步,看到又提升了一大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的乡情就是他创作的中心点,所以他的画特别具有时代特点。如《山乡百姓的庆典》、《网购新手机》都是直接表现农村新变化,表现时代特点的。郭常信创作完全是本着自己最实在的感情,所以他的画笔把他的感情表达出来,给人感觉特别亲切的,有时代特点。他在国内外多次办展,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他已经是在国内外受欢迎有一定影响的大画家了。
我与郭常信接触也有四十年来了,他的变化我是亲眼所见。他始终把延安鲁艺精神坚持到现在非常不易。他是鲁美的校友,这个展览也是向美院汇报的展览,也是给母校的师生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个展览还要到沈阳日报美术馆再展几天,会受到沈阳市民更多的欢迎。祝贺展览圆满成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