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宋词插图创作的时间是在1996年,那时我刚刚调到齐白石纪念馆,这个创作任务是小奇在湖南省文艺出版社领回的,有三百张图要创作,我接受了一百张。而出版社要求作者在几个月内要完成,为了能有满意的创作,我建议出版社宽松一点时间。出于对艺术负责,我谨慎地对待这一工作。于是我从多个角度思考,酝酿构图、创意,使之不成为一种俗套,既要符合词意,又要与词作的文化背景紧密相关,而且每幅构图都不能重复,包括设色,特别是造型以及中国画的线法,画面中的韵味、格调、时代感都得予以把控。
为使这些作品有古意,我选用了仿古宣,因仿古宣在色调上能起到在内容与形式的合拍,同时仿古宣能容易出效果。于是说来,创作是要整体地去思考的问题,然而画外的功夫尤为重要,不能忽视,诸如诗文、音乐、书法;哲学、宗教、民俗、自然、农业、时令、节气都应予以涉猎。绘画要达到高度,往往不只是在画内,其修为是画家所要偏重的。往往修为胜于技艺,技在表,学养、修为则是深层次的,是表达境界的,具有生命意义的。自然中的一切均是有生命的,怎样将自然的生命移植于艺术之中,使艺术真正富予生命的意义。这就需要画家作出努力,要让艺术也赋予生命,须得让绘画之内在的气场无限放大,方能使画具有生命力。其艺术的生命力又往往在画之外,是画家用智慧和生命的体验所获取的,那就是对自然生命的认知与感悟,然而画家的艺术生命气场的大是取决于画家的综合修养,还要受到大自然的滋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容天地之气。用宇宙观的眼光看世界,用微观的笃情积蓄学识。用大胸怀、大境界去关照身边美好的东西,从中达到物我两忘,舍神形于物象之外。放眼世界,超于象外。心无所欲,身除尘俗,挥写心象之象,追求得象之象,方能达到追求真我之境地也。
我联想起今年孟春时节,阳光温暖,感觉格外惬意,澄碧的湘江映衬着蓝天,泛起层层波光。当我走进长沙省会,一股浓浓的墨香扑鼻而来:北京宝利携齐白石山水花鸟作品亮相长沙。我有幸应邀出席了“齐白石的世界”作品展开幕式和研讨会。这次活动适逢齐白石老人获得世界和平奖60周年,用这种形式纪念这位大师,我认为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式,观众能近距离观摩白石老人大幅山水画作品。齐白石老人的这批作品具有较大的启示性,诚让中国画坛之我辈重温经典,传承经典,崇尚经典及文化反思。
我在此开幕式与研讨会之机阐述了我对齐白石艺术的观点,对他的伟大艺术创造怀着无限的敬畏。当下的中国画坛是一种多元的艺术结局,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西渐中进,使中国画艺术在盘旋式的发展。自康有为的改造中国画到徐悲鸿提出中国画精准素描技法入中国画的主张,与中国传统的“以形写神”是相背离。他们的出发点怎样且不去论,可中国画重写意精神,这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中国画的独立艺术品格之所在。而在今天的中国画坛之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齐白石老人是农耕文明时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他全面地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始终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传统教育方式那种师徒传承的学艺方式,在学徒期间走的中国式造型训练的道路。从小描摹门神图腾,做雕花木匠时,反复临摹《芥子园画谱》,画工笔画,画美人图,其美人图人见人爱争相收藏,极受欢迎,工笔草虫,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极富生命感。他的这种造型是传统一路的中国画艺术的造型,与西方的造型南辕北辙。中国画讲究落笔为踪,西画可涂改、修正。加之齐白石老人从小就练书法,中国画家深知线条是中国画的根本,故理解书法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他能将书法与绘画相形相神,笔墨与对象的形达到合理统一。以及到他后来在篆刻艺术上的借鉴,使他的画更增添了构成意识与他独有的文化审美情趣。他讲究造型,讲究艺术源于生活,他笔下的对象都来源于生活和自然物相,绝不画未见过之物。因他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和独特的观察能力,画什么都是信手拈来。在白石老人眼里对象都是常物,只要他见过了、熟悉了,画出来定能有神。他所掌握的鸟类70多种,花卉100余种,农器杂什40余种,人、鬼、神20余种。与此同时,他将少年缺学的文学诗词补回来。并坚持诗词创作,所需之题跋、诗文也是信手拈来。今天我们读到白石老人这批山水画,能品出白石老人全面的艺术修养,即形神兼备,奇思巧构,诗画相映,金石书法并蓄的大美呈现。那散谈、那风雅、那创新、那古意无疑是为当代中国画树起一个风向标。
观“齐白石的世界”作品展,我的确感慨良多。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已是多元化的艺术流派的表现,这是时代的烙印。但中国画又能否找回自我,返朴归真,遵循传统,重新兴起中国画的回归风,那才是民族的,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画。
泱泱大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国画受本土文化滋养,显然与西方文化有着全然不同的文化语境,并且中国画发展的空间无限,艺术家可从中国画的艺术源头寻找自我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画包容性大,重视书法、诗文、音乐、武术的综合修养,中国画的线源于书法,书法就是中国画的素描工具,书法表现的线不同于西方概念上的线。书法用线能体现艺术家的情感与修养,点画成章并可转换出皱、擦、点、染,枯、湿、浓、淡,有侧、中、顺、逆锋,还有丰富的十八描,这些足以让中国画的表现丰富多变。
现在美术学院培养学生学中国画的基础训练,都用西方模式来教育,这种方式势必误人子弟,将中国画往西画路上送,到头来就是西方式的中国画。“五·四”文化运动否认中国的传统文化,自觉地逐渐将中国的文化全面西化,中国画也不例外。各大美院的中国画专业实行大班式学习,中学生训练的西方式造型参加高考应试,不分专业,入了专业院校的专业生也不分专业,使得国画专业生无从入手,油画的基础训练与国画要求的基础训练是两个画种的不同要求。学中国画的不应用西画要求的方法去训练基础,须采用中国画的线作基础训练。不要让中国画的专业生也一味画那些素描的全调子,抓明暗光线的关系,使得所学的东西与中国画基本不相关。即便用素描的方式训练,却也是线性关系为主的方法塑造物象,才会使中国画专业生的基础与创作自然接轨。因为中国画终究要有传统的基础支撑,固然少不了线,这种线要求的是一种书写性的线,中国画讲究线性的质量、节奏、韵味,有如春蚕吐丝、一波三折的书法美等等。中国画线中所追求的线性,西方式素描线条是无法相比的。
崇尚速写,用线造型是我一直以来的主张,刚学画,只是用线,不会理解线的意义。当自己对物象的形有能力把握时,才理解线与形的关系,以及线的功能与作用。中国画的线在古代绘画上,运用得极妙,特别是莫高窟壁画的用线,那些一气贯通的长线条,几乎不可想象当初那些画家竟驾驭得那样自如。其线条的厚重,与线的书写性让人叹为观止。
自从我进入工笔画创作开始,不自觉地对中国画的线有了认识,我认为线不仅是用来塑形,把握形与形的关系,除此外,中国画的线有它独立的价值,线它能体现一个画家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征,还能体现一个画家的修养与学识、学问,以及画家的性格。线分许多种,如:春蚕吐丝描,铁丝描、钉头鼠尾描等,如此丰富的线为我所用。然而线又在画家的个人发挥上还能将感情带进去,使得线有新的生命力。
工笔画的线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其共性须得让线在画中起到骨架的作用,也就是形的需要。极工的工笔画一定是用一种工细的线条来画,如齐白石老人的昆虫所需的线就工细,他画蜻蜓蝉衣的线就得用纤细的线,描画出昆虫的透明、生动以及鲜活来。现代工笔画的线就多样性了,有的甚至采用没骨法画工笔,形的边缘不用线来塑造。如浙江的当代画家徐启雄的工笔人物画就不用线,其人物也能将形准确地表达出来,但有西画的成份出现在他的画中,还包括现代的日本画技法。他的这种画法今称之为没骨画法。然而中国画是强调用线,强调书法用笔的。不得不承认中国画中所用的线是有高度的,没有很深的功力是达不到用线的自由度,甚至使线在工笔画中失去生命力。
大学期间的学习,使我意识到素描与中国画之间应怎样才能找到线的契合点,于是我试着用结构素描方法画素描,其目的就是训练造型,我个人认为就训练造型并不是一种全调子就是造型的唯一方法,东西方的艺术基础训练的造型要求是有别的,油画专业用光影塑造全调子,表现物体的体积和明暗关系,而结构素描用概括式的线表现物体对象的形体结构,以这种用线造型的方法为我所用。
作为中国画画家更应学会用线,故我一直强调线在画中的作用。其实中国画的基础训练更重要的在于用线捕捉运动的物象,其中就有用线去画速写的,而速写是最能锻炼中国画的造型能力之一的有效方法。起初我用铅笔画速写,因为对形的把握有困难,画错了能改。后来能力提高了,我就改用钢笔画速写了,这种工具要求抓形要准确,下笔不能改,经过长期的锻炼,使自己较熟练地运用了这一技法。我有坚持画速写的习惯,反对用相机拍摄代替速写。拍照片与画速写不能混为一谈,速写是画家必备的艺术手段,不能忽视。近年我又改用毛笔画速写,这些工具材料的改变都是根据自身的发展而进行调整。就线条之美的表现来看,我喜欢德国大师柯列惠支的速写用线,法国大师马蒂斯的速写用线,这些大师的线条能准确地将形概括并能生动地表达出画家的个人感受,使他们笔下的艺术能自由表现。以上说了这么多,似乎没有谈到宋词插图的创作上。而实际上我所谈的都与创作有关联,与我的这本宋词插图的创作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画欲小中见大,亦含宇宙万象,合乎情理,疏于小象,近于高古,使技融于学养之中,用技法表达灵魂,获妙构于艺心情感之中,聚于线条点画之间。当我怀揣宋词百图,可否达到图于词合,达到物我两忘?我欲述的语言,也许均在宋词插图中,亦或还在新的酝酿中……
尽管我为宋词插图蓄了力,却终有不尽人意之处。承蒙元怡美术馆厚爱,策划出版专集,心存感激,至于个中所存不足和稚嫩,恳请同道与读者批评。
难得古意留纸间,“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王志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