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们生活在现代都市,或多或少地都遭遇过生活中的无聊和孤独,有些人甚至因此患上了抑郁症,导致不堪设想的结局。
现代产业不断地推动着生活的便利化,工作的高效化,人事关系的合理化,其结果之一就是“制造”了大量的个人闲暇时间。本来,假日多、闲暇多是好事,可是,无聊也随着闲暇的增多而越来越多地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闲暇越多打发无聊的任务好像就越重,如果没有有效的排解无聊的方法,无聊就会越来越多。此外,无聊还与孤独形影相随,无聊导致孤独、加深孤独,孤独又会使人感到生活更加无聊。
如何消化闲暇的问题其实也就成了如何打发无聊的问题。通常逛街、购物、娱乐是打发无聊时间的最普遍的方法,但是如今在都市里,低俗无聊的音乐从饮食店、美容院、廉价品小铺肆无忌惮地大音量放出响彻街头巷尾;单调、乡气十足、刺眼的颜色布满城市建筑物墙面和店头招牌,它们不但消除不了无聊感,相反又使人产生了新的无聊。找朋友吃饭、喝酒、聊天,最后话题也会千篇一律地滑倒小道新闻和政治话题上,毫无新的话语兴奋点。还有看书、看电视、听音乐、上网,最终还是形只影单的一个人行为。更麻烦的是还有许许多多我称之为碎片化的无聊时刻散夹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比如,乘车,乘电梯,坐地铁,等人,排队,堵车等等。虽然当下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大大帮助了人们去打发这样的无聊碎片,地铁车厢一眼望去人人低头玩手机、玩手游、刷微信朋友圈、看视频…,等电梯、乘公交时看视频广告等等都是一幅幅排遣无聊时间碎片的典型图景,可是这些打发无聊的手段大都是单向的,即使有了互动的即时通信的微信,那也是在虚拟空间里进行的并无实在感,久而久之,也会产生无聊,最终也许这种打发无聊的手段也会变成为一种新的无聊,形成更严重的个人精神孤独。无聊好像驱之不散、无处不在。所谓百无聊赖也许就是指这样的生活惨状吧。
有没有一种更有效、更长久的缓解孤独、驱散无聊的手法呢?我想到了美术活动,这个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众,越来越无人问津的当代艺术活动。艺术活动能否缓解人们的孤独感,帮助人们摆脱无聊呢?能否逆转孤独导致无聊,无聊加深孤独的怪圈,形成有趣带来参与,参与增加有趣良性循环,使人们的都市生活健康快乐起来呢?因为我感到那些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他们好像没有无聊的时间,看上去总是兴致勃勃,似乎总处在一种“蠢蠢欲动”的亢奋状态。
首先,艺术活动的内容是无限的,一切人类的活动都可以成为艺术活动表达的内容和对象,其次,艺术活动如果成为一个参与性的群众活动,它的容量也是无限的,最重要的是,真正的艺术活动不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甚至可以说,艺术活动越远离功利目就越吸引人、越能带给人们快乐。艺术活动还有可持续性,如果能够激发出每一位参与者的艺术创造力,它将会产生出无穷丰富的艺术作品,带来长久的社会正能量。当然我这里所提倡的艺术活动并不是艺术家一个人关在工作室的个人艺术作品创作活动,也不是音乐家每天陶醉其中的乐器练习日课,或几个人的小圈子的艺术合作,我倡议的是一种由艺术家企划或具体规划,由广泛的社会志愿者参与,由地区政府积极支持的集体艺术创作活动。比如,在一片临时的空地里利用城市废弃物建造大型的装置作品。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完成都是全开放的,最后,让作品成为一个可观赏、可体验的场景。比如,变废弃的厂区、矿区为临时艺术节的场所,由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们起头,社会团体参与,志愿者加入,地方政府支持,定期举办群众艺术创作活动。其实,这样的活动在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例如,日本装置艺术家川俣正就多次在世界各地领衔做过这样的大型创作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特别是他在日本多个废矿场的装置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也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参与。
参与这样开放性集体创作艺术活动,参加者们能在艺术活动里相互交流、同心合力、解除戒心、放松身心、流汗出力,在一个开放的状态里,在艺术家的带领下创造出大型的装置艺术作品景观。还可以促进地区的活力,吸引人们假日里前来参观浏览,为都市人增加新的生活内容,也从某个方面解消都市人的无聊状况。在艺术活动里还能无功利目的地结交朋友,参与无功利目的事业,最终赶走那些缠着在都市人身上的“孤魂野鬼”。
如此艺术活动能够实现的话,其目的和社会功效不是非常善吗?!产生的艺术作品不是非常纯吗?!参与者们不是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吗?!如此的艺术不就是美好的了吗?!
作者:范钟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