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26 10:53
纪录片《佩姬·古根海姆:艺术成瘾》4月在纽约首映之后,6月20日又在瑞士巴塞尔艺术展“光映现场”单元放映。佩姬,这个古根海姆家族的“不孝女”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求曾使她频频出现在娱乐新闻中,而她的现当代艺术收藏更让她成为艺术界经久不衰的话题。
“佩姬·古根海姆如何征服艺术界”,纪录片《佩姬·古根海姆:艺术成瘾》片段截图。
佩斯画廊创始人Arne Glimcher等人在这段视频中谈到了他们对佩姬·古根海姆的看法
佩姬·古根海姆
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原名Marguerite Guggenheim,1898-1979)的纪录片《佩姬·古根海姆:艺术成瘾》在4月下旬的纽约Tribeca电影节上上映。影片也是6月瑞士巴塞尔艺术展的影像单元中的重头戏之一,继村上隆电影《水母看世界》(Jellyfish Eye)之后,身在巴塞尔的观众可于6月20日在Stadtkino Basel中观看这部讲述了这位传奇女收藏家一生的纪录片。
《佩姬·古根海姆:艺术成瘾》导演丽莎·艾莫迪诺·弗里兰
这部影片由女导演丽莎·艾莫迪诺·弗里兰(Lisa Immordino Vreeland)执导,弗里兰曾拍摄著名时尚编辑戴安娜·弗里兰的纪录片《戴安娜·弗里兰:眼睛必须旅行》(Diana Vreeland: The Eye Has to Travel)。影片《佩姬·古根海姆:艺术成瘾》以佩姬·古根海姆的自传《一名艺术成瘾者的自白》(Confession of An Art Addict)为基本素材和线索,讲述了这位古根海姆家族里以不羁放纵和艺术品收藏闻名的成员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着重介绍了她与20世纪欧美艺术家的交往和她的收藏行为对这些现当代艺术家们的影响。
提到古根海姆这个名字,人们可能马上想到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而在古根海姆基金会辖下,还有位于威尼斯的佩姬·古根海姆美术馆(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其创办人佩姬·古根海姆是古根海姆基金会创立者所罗门·R·古根海姆的侄女,在世时一直是欧美媒体关注的焦点,其风流韵事常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同时,她也是欧洲和美国现当代艺术的重要赞助人和藏家。她与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康士坦丁·布朗库西( Constantin Brâncu?i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等人交往密切,她所收藏的艺术品以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的大师之作称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些藏品在佩姬的威尼斯寓所,即威尼斯大运河旁的迎狮宫(Palazzo Venier dei Leoni)中展出。1979年,在佩姬过世之前,她的藏品进入了古根海姆基金会。
佩姬与20世纪欧美艺术圈:现代艺术的“情妇”和“伯乐”
英国《独立报》的评论曾称,佩姬对亲密关系和名望都十分痴迷,传闻她与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私密关系为她在文化艺术的圈子中的地位打下基础。而她与著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克斯·恩斯特在1941年成婚时还曾说过:“他是那么英俊而又出名”。更有传佩姬曾与杰克逊·波洛克等多位艺术家有各种暧昧关系。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成瘾者”(Art Addict)这个词语不仅指对艺术的痴迷,更暗含“性瘾”之意,是佩姬的最佳代名词。一部佩姬的传记作品也以“现代主义的情妇”(Mistress of Modernism)为名,世人对她的印象主要在各种情事和艺术收藏两个方面。
纽约媒体对《佩姬·古根海姆:艺术成瘾》的评论提到,佩姬在这两方面的名气让不少传记作家在选择侧重点时颇为为难。但弗里兰的影片较好地平衡了二方面的关系,通过大量资料、老照片和访谈,较为完整地还原了佩姬的面貌。但也有评论指出,影片对佩姬与美国实验影像先锋人物玛雅·德伦(Maya Deren)、先锋作家和诗人狄朱娜·巴恩斯(Djuna Barnes)等人的交往着墨太少。
佩姬·古根海姆与杰克逊·波洛克
但影片在佩姬与20世纪艺术史中重要艺术家之间的密切联系方面做了充分而深入的探讨。作为美国艺术的重要赞助人,她在波洛克、罗斯科等人的艺术生涯中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43年,波洛克还在非具象绘画博物馆(Museum of Non-Objective Painting,古根海姆美术馆前身)做维修工时,佩姬就与他签订了4年的合同,使他得以全身心投入绘画工作。到40年代中期,波洛克从早期受超现实主义等影响的创作方式完全转变到抽象绘画的领域。1950年,佩姬在威尼斯的科雷尔博物馆(Museo Correr)组织了波洛克在欧洲的第一场个展。
波波洛克创作于1943年的作品《壁画》(Mural)为佩姬·古根海姆所藏,后赠予爱荷华大学美术馆(University of Iowa Museum of Art),这件作品目前正在佩姬·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杰克逊·波洛克的《壁画》:可见的能量”中展出
然而,佩姬与艺术的接触并非始于20世纪40年代。20年代,佩姬前往法国,旋即进入当时的先锋作家和艺术家圈子。在巴黎,曼·雷(Man Ray)为佩姬拍摄过照片,也是在这一时期,她与杜尚相识,二人成为一生挚友。通过杜尚,佩姬认识了更多巴黎的艺术家,而佩姬后来也成为杜尚艺术的主要推手之一。
曼·雷在1924年拍摄了这幅佩姬·古根海姆的照片
30年代末,佩姬在伦敦开设画廊,并以法国导演、诗人让·考克托(Jean Cocteau)的绘画作品作为画廊开幕首展的主要内容。画廊的第二个展览即是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在英国的首场个展。
从伦敦到威尼斯:佩姬·古根海姆的美术馆之梦
佩姬·古根海姆与艺术史家赫伯特·里德
1939年,佩姬关闭伦敦的画廊,并开始与艺术史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筹划建立美术馆的相关事宜。这个计划虽以失败告终,但佩姬用筹建美术馆的资金购买了大量毕加索、米罗、马格利特、达利等人的作品。40年代初,佩姬回到美国,在纽约开设了带有美术馆性质的画廊,取名“本世纪的艺术”(Art of This Century)。在这一画廊的开幕式上,佩姬分别带上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伊夫·唐吉(Yve Tanguy )和考尔德设计的耳环,以示对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艺术的同等热爱。
佩姬·古根海姆的耳环,左边一只根据唐吉超现实主义画作设计,右边根据考尔德的雕塑设计
戴着唐吉耳环的佩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佩姬离开美国前往威尼斯。1949年,刚刚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其藏品的佩姬选择大运河边的迎狮宫为她的寓所。在随后的30多年里,佩姬和她收藏的大量艺术品都以威尼斯为家。
佩姬在威尼斯迎狮宫
诚如佩姬所言:“我不是收藏家,我就是一座美术馆。”她的藏品几乎全面覆盖20世纪欧洲和美国的各个重要流派和艺术家之作,使威尼斯的佩姬·古根海姆美术馆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自1951年起,佩姬就在她的私人宅邸向公众展示其藏品。1976年,佩姬向古根海姆基金会捐献了她所收藏的300件艺术作品。1979年,佩姬过世前不久,她的藏品交由古根海姆基金会打理。佩姬·古根海姆美术馆随后成为威尼斯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威尼斯佩姬·古根海姆美术馆宣传片截图
佩姬·古根海姆美术馆位于威尼斯大运河岸边
2012年,舒尔霍夫夫妇(Hannelore and Rudolph Schulhof)向古根海姆基金会捐献了约80件艺术品。基金会移走佩姬的部分藏品,以展示这些新收藏。舒尔霍夫的名字也被刻在美术馆入口处。这些举动引起部分佩姬儿孙的不满,2014年,他们向基金会提出诉讼,认为基金会违反了佩姬的遗愿和她与基金会达成的协议,即她的藏品必须保持完整并且向世人展示。虽然这场官司让基金会颇为苦恼,但却让公众意识到佩姬对其藏品的珍视和执迷。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