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上海自然博物馆

2015-06-30 00:00

上海自然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受到了市民的高度赞赏。此次特别邀请到姚舰老师和我们聊聊自然博物馆的那些事。

姚 舰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数码艺术专业 副教授

Q&A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自开馆以来,受到上海市民,尤其是小朋友们的热烈欢迎,参观人数众多。您也带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参加了内部场馆公共空间的展示设计,能否具体谈谈您带领的团队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姚舰:我们团队所负责的工作是集成媒体工程。集成媒体的概念可能大家比较陌生,简单的说就是互动屏幕装置,观众能通过触摸屏或者投影进行交互。一共有103个分展项,位于博物馆内的每个展区中。从技术上来划分,涵盖了8种类型,分别是:音频点播类、互动媒体类、交互多媒体类、RFID感应模型装置类、远程在线类、动画制作类、视频剪辑类以及电子图文类。集成媒体装置一般被安装在模型旁的栏杆上、展台上和墙壁上,观众在观看模型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在触摸屏上查阅、游戏等互动的方式来了解自然科学知识。这种传递知识的方式特别适合孩子,所以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您带领的团队肯定做了很多前期筹备工作;与老馆相比,你们主要的创新点在什么地方?

姚舰:前期我们确实做了很多准备,首先是梳理,对老自然博物馆进行梳理。很多上海人对老自博馆是有感情的,我们把老馆的展品展项重新梳理和分析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找回了很多童年的记忆;当然,我们也研究了国外自然博物馆,了解其先进的展示方式和技术手段,数字媒体的运用在国外博物馆的展示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分析了解新馆的需求,对新馆集成媒体有一个大致的定位。

下一步就是酝酿,寻找合理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将知识点科学、准确、有趣地传达出来;最后我们汇集学校的各方建议和资源,将我们的理解和设想整合在方案当中。我想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完成,与我们整个团队前期投入大量精力来分析与研究是分不开的。

自然博物馆老馆是比较传统的展示陈列方式,即标本加展柜,并配以图文版解释。我想用“无界”这个词来形容新馆的展示亮点,即打破了观众与展品之间的界限,让观众可以近距离的与展品互动,甚至可以通过虚拟方式进入展品,营造一个沉浸式的自由参观空间。我们设计的另一个亮点是“激活”,即“激活”模型,让标本“说话”。例如,我们设计的“直立行走”展项,是为了让观众了解大猩猩、古猿和人类行走与骨骼的关系,现场陈列的标本和模型只能了解骨骼的样子,却看不到不同的行走方式与骨骼之间的关系,我们用3D软件逼真地模拟出三者的行走动作,并通过点击触摸屏,实现切换成骨骼行走,通过直观而有趣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

我们了解到,自博馆新馆以标本展示为中心,共设起源之迷、生命长河、演化之道等10个常规展区以及多个教育活动区,陈列了11000余件标本模型,其中珍稀物种标本近千件。这次内部空间动植物标本的仿真制作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多方面的困难,你们是如何克服的?

姚舰:虽然在我们整个集成媒体展示工程中,仿真模型只有5个展项,但却需要制作一百多个模型,还要在模型内安装感应芯片,当模型移至感应区时,芯片就会触发屏幕播放相关的视频。

这5个展项的难点在于,馆方对于仿真模型的要求非常高:首先它要安全,不能有任何安全隐患;其次它要非常牢固,能经得起摔碰。对美术学院来说,仿真不难,我们是最专业的。牢固度上我们也筛选了很多材料,并做了多次抗摔实验,最后选定了树脂材质。对于展品安全性的保障,于我们而言最具挑战性与难度:比如展品中有很多鱼刺模型,都有锐利的尖角,实物会容易伤到人,但又不能改变它的外形,于是我们做了很多实验,加罩、加底座、改变尖角的材质。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我们最后只能修改设计,把尖角和底座融合在一起,虽然艺术上有点不完美,但全然是出于安全性的考量。

在设计过程中,交互、多媒体以及数码技术与设计都被结合和应用在动植物的空间展示中,给人们提供了世界动植物展示的视觉盛宴。您能否从满足自博馆的娱乐性、专业性、普识性及公共性角度,谈谈你们是如何应用的?

姚舰:上海自然博物馆最精彩的展品就是所呈现的标本和模型,这是毫无疑问的。数字交互设计为这些展品带来了更多的活力,这也是所有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喜爱数码科技的年轻观众和孩子们而言,这些互动游戏能加深他们对展品的理解。数字媒体作为模型标本的配角,不应过分渲染,它们的作用就是不喧宾夺主的将模型和标本背后的故事准确、有趣地传达出来,让观众对展品有更多视角的体验,这也是我们对自博馆数字媒体设计的定位。

从互动性与公共性角度来看,自博馆本身就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对于这一观点,您怎么看?

姚舰:没错,上海自然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公共艺术品。整个建筑的造型来源于鹦鹉螺这种自然界最纯粹的几何体,既有螺旋升腾的上升感,又有一个可以组织内部交通流线的核心。它将中国元素细胞墙、中国园林智慧地融入到建筑中,使建筑成为公园的一部分,并和周围的住宅形成良性关系,是一座从内而外讲述自然的建筑。

此外,我们的集成媒体项目,从广义的公共艺术的角度来说,就是103件公共艺术作品,每一个展项都是以艺术品的标准来设计的,除了要展示科学知识外,我们也考虑到了展项的艺术性,而且每一件作品的设计都是最大程度地邀请公众参与,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要求。

从整个自博馆项目的参与到最终成果展示,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您有什么感想?

姚舰:历时一年九个月,我们团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好在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为项目贡献了大量的精力和智慧,尤其是负责每一个项目的科学顾问,它们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最终也有了一个让各方都比较满意的结果。

同时,从参与竞标到策划、设计、制作,再到安装调试,整个过程中再一次实践了我们美院“以问题为导入”的教学理念, 将上海自然博物馆集成媒体项目导入课堂,变为“项目—课题—课程—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让研究生有机会参与到市级的重大项目中,为我们美院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最后要提到的是自然博物馆的团队也帮助了我们很多,梁馆长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共同探讨优化方案。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呈现出最终的良好效果!

来源:公共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