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杨紫评蔡泽滨的绘画:发散“剥皮”

2015-07-10 16:16

  导读:2015年5月16日NUOART举办了由戴卓群策划的蔡泽滨个展——橄榄。他的绘画建立在一种对日常事物的调侃与戏谑之间,似乎做为一种观察和感知的训练,他常常能够以敏锐的触觉捕获庸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与场景中那些莫名的情绪,并以近乎直觉和自反式的方法发展出自身的艺术逻辑和绘画语言,他那些看似简单粗陋的画面却着实深具感染力,弥漫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视觉体验。

  蔡泽滨_乏味的工作Tedious work_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_30x40cm_2014

  发散“剥皮”:蔡泽滨的绘画在首次个展“橄榄”中,蔡泽滨展示了一系列“静物”绘画。他将洋白菜、棋子、书本、塑料瓶、鸡蛋等稀松平常的物品置于画面中央,暗示着他观察作品时的角度——把物品摆在眼前,几乎占据整个眼帘;盯得那么出神,以至于物品背后的场景逐渐模糊,只留下一片笼统的颜色。艺术家和他所要描绘的对象一对一地静处着,紧密得只容许单点透视和单一光源存在于他们之间——在那些静物背后,影子总是朝同一个方向伸展着。

  蔡泽滨_一个象棋一个不倒翁一个代表一起倒下A chess,a roly-poly and a representative fall down together_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_90x120cm_2015

  比如,通过作品《裸露的底部》,观众们仿佛能以主观视角近距离地观看一个橙色塑料瓶的底部——由于缺乏功用性,盯着瓶底发呆不是一种常见的体验。通过绘画的中介,观众被迫与瓶底的结构对视——瓶底呈六边形,每个钝角都平均地稍稍隆起,隆起的坡度从六边形的边缘到中点逐渐缓慢下来,最终消失、平复。这个图像能唤起两种近于消极的情绪:无聊感和陌生感。

  蔡泽滨_给二氧化硫走上红地毯 现场

  然而,绘画题目“裸露的底部”具有某种导向性,能缓和上述的消极情绪。瓶底的隆起和圆滑的轮廓与人类的裸露的臀部分享着某些共同的视觉表征。在这幅绘画中,过分明确的明暗交界线似乎提示着缝隙的存在,桔色的瓶子表面上的高光,又称得瓶底丰满、圆润、性感。他一本正经地描绘着一个塑料瓶底,就像是在满脸无辜地讲着黄色笑话。

  蔡泽滨_我假装有暴力倾向来获得一个安全区域I pretend to be violent to get a safe area_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_200x300cm_2015

  蔡泽滨将描绘对象微微变形和调整,将现实过渡到某种主观状态之中。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其绘画在具有调动观众情绪潜力的同时,又不断推迟着观众情绪的涌现。首先,虽然蔡泽滨对图像暧昧的特性有高度的敏感,艺术家却从未任由主观意志彻底改造物的形象。其次,他的绘画强调着绘画性、物质性和“作品感”,这分散了观众对图像暧昧特质的想象。透过色彩明亮的最表层,浮雕般的颜料堆积和暗沉的底色依稀可见,这表明艺术家是一层层地将颜料覆盖到画布之上。蔡泽滨执笔时不克制,不拘泥于细节,也不畏惧于展露自己的笔触。同时,他偏向选用较为鲜亮的颜色。在《乏味的工作》等绘画之中,艺术家直接把背景中的墨绿与地面的亮红色置于一个画面,也彰显了其对平衡绘画各个要素的自信。

  蔡泽滨_六角形的哀鸣 Whine of a hexagon_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_100x80cm_2015

  同时,在筹备“橄榄”的后期,蔡泽滨以几张尺幅较大的、能用于填充挑高较高的展场空间的绘画为展览“收尾”——《我假装有暴力倾向来获得一个安全区域》尺幅为两米乘三米。作品画面中,一座棋盘一直延伸到地平线尽头,棋子或直立、或横亘其上,半颗被切开的圆白菜站在画面左侧,体积庞大,似乎是统治棋子的君主,又像一只开屏的孔雀。蔡泽滨试图构筑史诗般的战争场面,让画面厚重、粗放、紧张,流露出近于悲壮的气息,描绘对象却只用些常见的洋白菜和棋子。这种“虚张声势”的技巧,既能以看似宏大的气概,将原来隐晦、狡黠、调侃的兴奋点覆盖;同时又暗暗透露出某种实用主义的暗示——在营造某种氛围的过程中,结构性的搭建比描绘对象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蔡泽滨_裸露的底部The exposed bottom_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_70x90cm_2015

  蔡泽滨将图像透露的主观情绪控制在不甚明朗的状态。或许,这与艺术家选择静物为描绘对象相关。“物”本身具有“现象世界”中不可捉摸的“本体”面向,坚实而神秘,人们越近地凝视“物”,便愈会发现自己看到的只是“粘滞”在物之上的表皮——在《一个象棋一个不倒翁一个代表一起倒下》中,蔡泽滨描绘的那三粒倒立旋转的棋子,便隐喻着我们看见的物的暂时性和不确定性。观看方式决定观看内容,而在某种程度上,绘画即是这种观看方式的再次呈现,或者说,对物的“剥皮”。这种“剥皮”的过程具有个人视角的局限性(如文章开头所说,蔡泽滨的绘画大多选用定点透视)。在“橄榄”中的许多绘画——如《闪电式的边缘是他紧张的肉体所必须的》《六角形的哀鸣》《给二氧化硫走上红地毯》等——青年画家钟爱的鲜亮颜色被他反复使用,体现了其具有时代特征的身份认同和视觉偏好;同时,艺术家也偏向于描绘自己感兴趣的身边事物,做出个人化的题材选择。蔡泽滨的绘画当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精确再现,然而,我们也无法将其归类为对纯粹自我世界的单向“表达”。他试图站在客观具象和主观感知的某个平衡点上,以启发、引导的开放姿态,邀请观众参与绘画意义的建构——对物象的发散想象力。文/杨紫

  蔡泽滨_闪电式的边缘是他紧张的肉体所必须的An edge as a lighting is what he needs for his nerves body_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_100x80cm_2015

来源:墙报-人物 作者:黄萌萌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