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袁可如自述:“魔性”让我无法停止创作

2015-07-10 16:20

  导读:在袁可如看来影像必须要有“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来自创作者的审美和功力,是一种有份量和质感的感知。她时常会从诗歌文学、舞蹈戏剧、行为录像中汲取灵感,结合个人的情感、记忆、幻想甚至情色、暴力的东西,在影像内部寻找个人化的叙事方式。 渴望讲故事,希望自己的创作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反复观看。

  艺术家袁可如

  我的作品中常带着伤逝的情怀,这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系。我相对于同龄人来说比较早熟,从小就经历了蛮多的事情,再加上敏感性体质,让我对生命的怀疑和反思在累积、沉淀后形成了某种“魔性”——用影像去表达和释放这种“魔性” ,对我来说是本能并且迫切的事。

  《青乌》,单屏,彩色,15分57秒,2012

  我一直用影像进行创作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很喜欢电影,大概有点类似上瘾的感觉,好像有强迫症一样每天必须看好几部。我非常钟爱六、七十年代欧美和日本的录像艺术、地下电影还有摇滚乐,尤其是小众的邪典电影文化,越来越影响着我现在的创作——我觉得那是一种年轻、反叛、独立的精神,太有生命力,到现在看起来依然让人觉得热血沸腾。

  《木兰辞》,单屏,彩色,2分41秒,2011

  另一方面,影像创作需要非常强大的瞬间反应能力和控制力,尤其是拍人、拍表演,常常是你可能做好了比较严密的计划,依然会遇到很多突变,有的时候是好的,而大部分可能是打乱计划的东西。长时间处在这种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去实现自己所设想的场景的紧张状态中,其实挺冒险的,容易暴露自己的弱点,但也非常刺激、好玩。并且在这个过程里你会行走很多地方,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看到的风景和听到的故事都成为了一种潜意识的阅读,成为自己的枝桠和纹路,心胸也会变得更为开阔,我非常享受这种创作的过程。

  《翎音》,单屏,彩色,19分32秒,2013

  我比较愿意凭直觉来行动,不太喜欢程式化的操作。相比观念而言,我可能更在乎影像本身的感染力,注重影像质量和镜头语言的运用。在我看来影像必须要有“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来自创作者的审美和功力,是一种有份量和质感的感知。我时常会从诗歌文学、舞蹈戏剧、行为录像中汲取灵感,结合自我的情感、记忆、幻想甚至情色、暴力的东西,在影像内部寻找个人化的叙事方式。 我渴望讲故事,希望自己的创作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反复观看。

  《海之鸢》,单屏,彩色,11分,2014

  我相信“魔性”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对未知的、不可名状的力量的崇敬和恐惧,对美的、易逝的事物的迷恋,对本能和欲念的混杂,对生存和善恶意义的怀疑等等,让我无法停止创作,在我影像中的那些男孩女孩亦都是这些“魔性”的载体;而需要在精神和信仰上寻找到合适的出路,也将是我们这一代人最普遍的状态和困境。

来源:墙报-人物 作者:杜梦茜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