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汪建伟:时间寺

2015-08-13 13:43

  从一个个展能解读出多少意义?汪建伟是第一个在古根海姆美术馆这样的重要机构举办个展的中国艺术家,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当然,这种说法也许完全要取决于如何定义“重要”和“中国”。更重要的是,从全球的层面来看,对中国艺术的理解已经发生变化,开始从以调查为基础的整体“中国秀”转变为展示个体的表达和实践。就拿古根海姆为例,同样由何鸿毅基金会赞助的2008年蔡国强回顾展实际上更接近于一个“中国秀”,而不是一个个展。

  展览现场,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2014年虽然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座纽约博物馆举办一位知名北京艺术家的展览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事,但是此类展览如此之少还是很令人惊讶。更有意思的提问也许是“为什么是汪建伟?”他在1980年代作为画家崭露头角,他的艺术实践恰恰开始于当代艺术史中一个特殊的时刻。后来在1990年代中期,他开始创作实验性的视频作品,而这些作品相对来说也更为重要。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汤伟峰以对那个时期对艺术现场性的研究而出名,他的研究结果汇集成了一本叫做《行为艺术在中国》的重要著作。

  对于汪建伟来说,戏剧性的概念一直主导着他的艺术实践。他的早期实验性视频作品,例如《生产》,其中的情节线索来自于公共场合日常的社会对话;而《生活在别处》记录了一群乡下的贫穷劳工在一所废弃的豪华别墅里生活的故事。他始终对“排演”那样的概念非常着迷:不断地做一些事情,既无前进也不持久,好比交通灯亮黄灯的状态。如果说“不稳定性”和“过程”是汪建伟的关键词,那么视频《时间消失的早晨》就部分地表达了这些概念。这部作品将卡夫卡的《变形记》移植到了北京老城区(蟑螂被替换成了某种美人鱼海牛混合体)。

  汪建伟最近又重拾画笔,在某种程度上他现在的创作方式与当时他刚出道的时候有所相似。有几幅画作也选入了展览“时间寺”,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一幅四联画。这件与展览同名的作品描绘了一间简陋的会议室,好像中层干部在国家机关的某一个角落开会。汪建伟很诚恳地把这些画作和一系列基于空间分析的同名抽象雕塑囊括到展览里:他最主要的兴趣也许是过程和生产本身,但是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制作物件。然而,相比起最终这些制作出来的每个物体本身,赋予它们形状的概念也许更为重要。

  不过多探讨此类话语,展览“时间寺”反映了一种对艺术家实践的信心。展览非常注重形式和美感,把好几条主线汇合在了一起:影片的社会纪录功能和制作技术手段,绘画的现实主义想象,雕塑的抽象机械感,以及尚未完成的行为艺术作品《螺旋坡道图书馆》的自编自导。曾经关注过汪建伟在北京的作品的观众将会感到惊讶:此次参展的作品缺少理论话语。这也许是因为考虑到艺术家经常做出的对哲学理念的逆向解读在纽约不大会被接受。同样,他那结合了动态、静态和数字元素的多媒体表演也没有被纳入展览,最终展览的呈现似乎有一点儿过于整齐利落。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次展出的作品和图像很具北京当前的特色:粗糙的材料,简洁的线条,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表现。如果说在展览中汪建伟个人的表达不够强烈,他的作品却表现了他的同僚目前的创作方式和理念。这个冬天来到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参观者们在“零社”回顾展和汪建伟个展之间徘徊的时候,也许不会觉察到两者之间有什么显著的不同。汪建伟也纳入了类似的有关技术和时间性的理念,但这些并不是他能够表达的全部。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岳鸿飞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