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自古以来,画竹理论颇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由北宋的文同和苏东坡等所主张的“胸有成竹”的基本原则,以此原则加以引申,认为画竹应“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执笔直遂,所追所见,如兔起 落,稍纵即逝”。其二为清代郑板桥“胸无成竹”的基本原则,并以此原则加以引申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的创作方法,多年的画竹实践,使我体会到,二者所说的都有道理,而将二者综合起来才算完美。一张纸铺开,如果动笔之时胸无成竹,乱涂乱画必是败笔,所谓“意在笔先”是经理性思考后的创作构思,是画好一幅画的最基本要求,但动手的过程又是一个新的创作过程,不断会产生新的灵感,即存在着“化机”,随时可能出现“定则”以外的“天趣”,“意在笔先,意到笔到,笔到意生,因势利导,随心所欲,违而不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些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灵感不但能大大丰富“胸中之竹”的意境,有时甚至会脱胎而成一幅意想不到的佳作。不论是“胸有成竹”还是“胸无成竹”,在画竹过程中有几点是共同的:一是要画好竹,首先必须以一定的感情去爱竹、友竹、观竹,通过观竹和写生来发现竹并掌握竹的规律,使艺术形象为一定感情服务,写景即写情,景为情服务,使景与情这一结合始终贯彻在画竹的全过程中,写成竹,达意境,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二是坚持“专以意似,不在形求”的原则;三是“适其天、全其性,追求艺术的自然美”…画竹的最高境界,我认为应如元代吴镇自题画竹的一首绝句:“始由笔墨成,渐次忘笔墨,心手两相忘,融化同造物”。当然,这种创作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在我的创作生涯中,仅有一次自己觉得有了这种感觉,因而留下了“弄笔信手人不知,梦入仙山逸韵留”的句子。
作者:蒋昌忠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