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刘兴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史论家
时间:2006年5月29日
地点:北京市刘兴珍先生寓所
王惠:您是长期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专家,对山水画的发展非常有见解,请您谈谈对刘知白泼墨山水的感受。
刘兴珍:刘老的画法与众不同,他是在创新。咱们中国艺术史的发展,每个朝代都不一样,为什么画家的画法不一样,都是有很多道理的,不光是画家的功力问题。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任何艺术都是这样。水墨自王维水墨渲染、张彦远“运墨而五色具”(即“墨分五色”)始成为山水画法的依据和较高的要求。到五代水墨画法成为山水画的主流,当然“五色”并不是五种画法,“浓淡干湿”是不同墨色的表现,淡、浓、焦、宿墨、退墨等等,有的画淡墨叠加数次,滋润而不枯燥,效果十分好。历史上荆浩、关仝等人,即掌握相当精妙的用墨方法。至后来米氏父子创立的“米家山水”,形成云烟变灭之景的墨法,其实墨法皆山水之“真”的要求。笔墨也随时代和环境地域的变化而多变。无论是淡墨轻岚,疏林远岫,平远幽深,北方的雄浑、南方的湿润,均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地域的真面貌。刘老画泼墨,我觉得他心里非常明确,我怎么把贵州的山水能表现出来,用什么手法合适?他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琢磨,终于选择了泼墨的手法,这和荆浩的那种方法显然是不一样的。
王惠:您认为刘知白的泼墨是为了表现物象的“真”而采用的语言吗?
刘兴珍:是的。荆浩对山水画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即通过集体的物象而显出真实的意境;董源以江南山水为稿本;范宽住山林间“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郭熙常带毛笔写生:“远望之以取其胜,近看之以取其质”。在此基础上,山水画的皴法与墨法达到完全应用。刘知白画泼墨山水,他不是为追求变而变,正是荆浩等人所说的“度物象而求其真”,为表现真实的意境非变不可。贵州的山水不用于北方山水的雄奇,也不同于江南山水的秀润,它处于云贵高原,是一种云遮雾罩、峰峦出没、云雾显晦的山水,如果用荆关等人的手法,表现不出贵州山水的真实面貌。他只有求变以寻求与贵州山水相符的手法,才能一方面真正表达出山的真貌,另一方面表达出自己面对自然的真实感情的流露,所以他为了使旷达的画面上能看到缥缈的山峦起伏有致,能表达出山水的无限深度,他大胆的运用了泼墨,使笔与墨融合的方法,但同时用简洁的皴擦来渲染,使物象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王惠:您说过他的传统功夫尽管比较深,但贵州那个地方的地貌并不适合用传统的手法去画。可见地域特征对画家艺术语言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刘兴珍:历史上看,画家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众多的流派。从构图上看,荆关由于生活于北方,他们的画面上多为高山大岭,布景宏伟,全景大气磅礴,而一些如小舟、人物成为画面的点缀;董源、巨然生活于南方,他们画的是南方真山真水的秀润。所绘即是山水之真。这其中有个著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画从构图到用笔墨的改变很说明问题,即李唐,他生活于北方,早期作品如《万壑松风图》,大气雄厚的全景构图,当他到南方后,面对山清水秀、云蒸霞蔚的“钱塘江”,他开始变了,他的《清溪渔隐图》,江南的景致,巧妙的章法和淋漓粗放的水墨润笔带斧劈皴,表现了雨后绿树成荫、溪水潺潺、山色明净幽静的境界。可以看出《万壑松风》与《清溪渔隐》的不同地区不同景致的不同表现手法。这正是画家用“真”的手法来歌颂大自然,不仅充满个人对自然的理解,而且也融入了画家的情感。包括李唐,他为什么变?变化那么大,都是为了表现出特定地域的景色。
刘老的画,我觉得很符合以上从历史看山水画家的改变。你想想吧,假如用荆浩那种大幅构图、那种笔法来画江南的风光,那是绝对画不出来的。同样的道理,用他那个方法来表现贵州的景色,也是不适合的--这是构图;笔墨也是同样的问题;张彦远说“墨分五色”,其实岂止五色!干墨、湿墨、宿墨、焦墨……假如说刘老画贵州的山水用焦墨的画,会是什么效果?那绝对出不来那个效果!一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地貌,必须用特定的构图、特定的手法去表现它。李唐的《万壑松风》和《清溪渔隐》那跨度多大呀,为什么呢?因为他到了临安以后,看到了江南景色,他不能再用以前的手法了。如果用那个画法来画江南的景色的画,就会把江南画“死”了,就匠气了,绝对画不出来。画人也是一样,必须要画出人的精神气质。刘知白为什么用这种手法?比如说泼墨,梁楷也泼墨,玉涧也泼墨,牧溪也泼墨,但是刘知白的泼墨和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他在贵州,所处的地域、风物不一样,所以用笔用墨也不一样。用这种方法才能表现出贵州山水的真面貌、真实的意境。我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因为我去过贵州,对那里的景色有很深的印象。
王惠:中国绘画对于传统从精神到形式都有着环环相扣的继承关系,手法的创新必须以传统为底蕴,您从这方面怎么看刘知白的泼墨和传统绘画的渊源?
刘兴珍:我一直特别注意这个问题。秦汉美术同样也有这样的例子。为什么后来要有云冈石窟,大雁塔、小雁塔的沿革是从秦汉的画像砖、石来的,它是一种继承,没有画像砖、石,也不会有这些建筑的特色,历史的沿革非常重要。刘老如果没有对传统的沿革,没有对传统的深入研究,也不会有这种创新。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传统功夫不到,就搞不出创新,他长期以来画传统,一方面是因为他太喜欢传统了,他要继承;在画的过程中他又在寻找自己的手法,从传统到创新,这个过程当中,他所经历的很多。刘老有很深的表现自然的功底,从中看出他对传统画法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求变。在这个过程中,所看的东西不一样,画家所思索和寻找的语言也不一样。在泼墨手法确立之前,刘知白肯定还有试探性的阶段。李唐到临安,对着江南的山水,他觉得自己不能再象以前那样画了,那种图式虽然好,但是不适于表现江南景色。同样的道理,刘知白的泼墨山水绝对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有积淀的。如果对传统没有相当的掌握,他一看见贵州的山水就拿泼墨去画,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他对梁楷、玉涧、牧溪的泼墨都很了解,当然玉涧、牧溪的泼墨山水都很好,但单纯用他们的方法来画贵州的山水,那也有局限。所以他必须用自己的方法来画。
王惠:当大家都在搞新潮的时候,他在画传统;当人们提倡回归传统的时候,他却又不用传统的那种手法去画画了。他的画能画到那种程度也和他的人品有关系。
刘兴珍:那当然。刘老一生都不随波逐流,这是很主要的。刘老他心里是有自己的标准的。他是在求变,在寻找自己的语言。对自然山水的爱、对画的爱,两个爱放在一起,他才能创作出来今天我们看到的泼墨。
王惠:您认为刘老的泼墨在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之间是怎样的一个位置?
刘兴珍:纵观中国艺术的发展史,不论何画种,均是在不断的求新中而发展、而改变,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只能是师古不化。历史上所有的著名画家均是在某方面有突出贡献,才能流传下来。他们所画的东西不一样,所以不能用相同的手法去表现。刘老的泼墨从他的传统功力和对自然的感悟中来,但他的泼墨山水又与梁楷的减笔和牧溪、玉涧的泼墨山水不同,梁楷、玉涧、牧溪的泼墨还没有刘老那样大胆。老人已真的创出了自己的笔法,他学习前人而又不为古人所限。不简单!
作者:王惠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