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春将至

  就像一个人走在空气中,她不拒绝清风,也不拒绝尘土。雨水与花朵递次到达。大雪铺陈,繁花堆积,在朴素与根本性的土地上,春将至。

  姑娘是坚定的,春天也是坚定的,对一切存在抱着肯定的态度。这是杨洋的《春将至》给我的感觉。东山魁夷的笔下,春天是这样到来的:

  “那些芒草在雪天本来被渐渐积聚的雪层层遮盖起来,最后完全埋入厚雪里了。等到雪化,又渐渐露出头来,这样迎来了春天。看到这些纤细、柔弱而又安身立命的坚韧的草木,我非常感动”。

  在传达美感与精神上,杨洋与东山魁夷一样,一种精神的力量引领我们向上。

(一)

  杨洋,北京人,70后艺术家。她坐在那里不说话的时候,很像演员沈丹萍,就连那种内秀又明亮的气质都一样。但是,一说起话来,她又是艺术家杨洋了。画画的人,有一种精神上的觉察力,顷刻间就与周边分别出来。

  我们约在她单位附近的一家餐厅,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聊了近两个小时。今年5月她刚刚举办了自己的个展,展出从2013年至今的最新作品,最受关注的还是刚刚获得第12届全国美展银奖的作品《春将至》。在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板块,银奖已是最高奖项了,这无疑是对这位青年艺术家的最大肯定。

  她给人的感觉正如“春将至”,作为女性艺术家独有的柔韧、执着,对于艺术的热情。

  在全国美展上获奖,是很多画家一辈子的梦想,而她还没有走很远就达到了。这个奖也给了她很大自信。这几年,她的工作状态特别好,光是2015年就画了几十张大画。“我也不知道,今年为什么画了这么多画,就是感觉手头特别顺,画着,画着一天就过去了”。杨洋的工作室在顺义后沙峪,工作之外的时间都在画画,别人看似很轻易的背后都是巨大的付出。

  我觉得她的后劲特别足,属于厚积薄发型的,这也得益于她从小学画的经历。

  她的启蒙老师是父亲。初识世界是从拿毛笔开始的,四五岁开始练毛笔字,长大一点直接在纸上画速写。那时候并没有想长大后一定当画家,但是对于水墨的相识相知,已经成为一种经验渗透在骨子里了。大学时,杨洋学的是中国画专业,按部就班的临摹古画、画速写。她后来被认为在造型上的强项,以及对于水墨的熟悉,都是大学和小时候的童子功训练的结果。

  真正带领她走入艺术大门的是胡伟老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胡伟老师材料与表现工作室,使得她从观念上改变了对艺术的认知,也改变了她之前的创作的路径。

(二)

  胡伟老师评价杨洋“不计其余”,她擅于抓大放小,朝向最根本的道路推进。

  写生课是杨洋是走上综合材料绘画的原点。从写生课切入综合材料绘画的表现,从形、光、色,去观看,抓取模特在空气中的感觉。也就是从整体从主观意识上把控对象,不同于以前的从技术出发,这个过程对于杨洋就像开窍一样。而这样的起点也非常高,从一开始就站在了艺术审美的精神层面,之后对于材料的使用不过是形而下的技术。

  艺术家的语言文本取决于心性。选择女性身体的题材,使用拼贴、水墨以及矿物质材料的方法画画,都是源于内心的倾向。

  从写生课上,她发现自己迷恋于女性形体的表现,对焕发摩登气质的女性有感觉。而在造型上的敏感,使她特别注重人物的外形和姿态,她不停的从表现对象的轮廓上去找感觉,甚至将外形作变形、夸张的处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意义。

  在技术上没有固定的程式。一张画总是反反复复,不停的推倒、建立,最后形成的画面是特别自我的。

  她注重水的使用,水是墨与其他矿物质颜料的载体,掌握了水的表现特性也就驾驭了整个画面。拼贴也被她纳入使用,她喜欢这种色块的外在性,原来秩序破坏了,同时也带给新的生长性。每一种材料都是美丽的,只要使它们得其所是,发挥材料临在的表现力,所谓绘画性也就慢慢出来了。

  创作是画出心里看到的样子,而不是眼睛看到的样子,往往需要对于造型特征和材料超强的领悟力。是由心牵着笔在走,笔笔生发,伏笔接伏笔,可能加可能,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是一加一等于无限--她将这个过程比做“积墨”,又远远比积墨耐人寻味。

  最后画面的建立,也是一种精神的到达。

(三)

  杨洋笔下的女性,也摩登也风姿绰约,但更具有一种精神上的象征。

  这种指向也是画家经验里的。演员饰演的角色与自己再不同,总是带有自己性格的印记,从而使角色更有感染力。杨洋笔下的人物更是渗透了画家自己,是她看待世界的眼睛,是映射内心的一面镜子。

  她的作品成熟的很快。最近两三年以来,差不多每年变化都很大,其中又是脉络流畅的。

  从2013年开始,她的作品渐渐呈现出自我的个性。年轻的时尚的女性,从外形上姿态传递出不同的感情,而不同材料与色块的处理又夸大了这种感情。直到2014年,她的人物没有脱离具象,都在借助形体传递一种情绪,当材料作用夸张了的形体之上,张力就显出来了。画面的斑驳感赋予人物一种隽永,而人物透出的气息又是活泼泼的,是让我们感觉到亲近的当下的气息。

  2015年以来的作品,她在画面中加大了水的比例,色块与肌理显得更加率性,她在将人物感情从具象中抽离,画面的感觉却更加丰富有力了。我看出她在做减法,在用尽可能少的笔墨传达更多的感情,最后的指向是纯粹、归一的。笔墨上要懂得升华,还要懂得舍弃,也许这就是胡伟老师说的“不计其余”。

  杨洋深谙此道,否则她不会放下造型的强项,转而寻找更有表现力的内在表达。一开始都是发散的开放的,画着、画着就收敛起来,这一收敛就是警醒。好的画家都有这样的自觉性,未来路上有困难也有更大的可能,正如我们期盼中的春天的到来。祝福杨洋

作者:尚晓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