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03年,北京非典期间,我去深圳写作。行囊中有几本书,主要是与政治、文学有关的,其中还有两本书法的方面的书,一本是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一本就是刘灿铭的书法作品《草书千字文》。
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书法的专门家,或者是有着某种追求的书法爱好者。看待书法的目光,始终是随意的、淡然的。书法带给自己的愉悦,只有自己知道。为什么九年前被刘灿铭的草书吸引,为什么阅读刘灿铭草书会有那么优美的心态?这样的问题,似乎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生活中的种种失望,中断了我的政治评论的写作。偶尔,会将自己欣赏书法的体会写成文章,积累多了,对书法的关注自然也就多了。这时候,我才开始追问刘灿铭的“行踪”,原因很简单,2003年一段时间对刘灿铭草书的沉迷,有可能激活了自己对书法独有的情感。至今还记得,黄昏时分,一个人从荔枝公园穿过,回到驻地,泡一杯绿茶,打开刘灿铭的《草书千字文》,自己便有了幸福的感觉。
是肯定自己的目光不俗,还是肯定刘灿铭书法创作的卓尔不群?几年后,当我有了一点书法的理性判断,我发现了刘灿铭独有的艺术色彩,发现了刘灿铭面对书法的别样目光。
我不知道刘灿铭至今如何评价自己十余年前的作品《草书千字文》,但是我知道,自己为何愿意阅读这本才情恣肆的书法作品集,自己又为何念念不忘。仰赖一个“情”字,是刘灿铭的生命激情,丰富了他的书写,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与刘灿铭同龄,肖兔。许许多多的文章涉及到这样一个常识,肖兔者的情感丰富。而情感丰富,无疑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础。这样的理解和判断,在刘灿铭的身上应验了,的确,他的笔墨至始至终弥漫着浓郁的情感。恰恰是这一点,在九年前几近于放逐的深圳岁月,我被刘灿铭的书法陶醉。
刘灿铭是主观型的书法家。第一,他以积极的态度介入书法,审美的选择,首先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体验。不盲从,也不避讳,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上展现自己的心扉。第二,他具备对书法的认识高度,这种素质,也许是天赋、才华。正是基于对书法的认识高度,他才会得心应手地取舍。有所不为,才有所作为,刘灿铭深明此理。第三,创作过程中,激情是第一位的。因此,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再客观、抽象的线条,依稀可见作者的身影。他不想成为被动的角色。
通过以上三点,欣赏刘灿铭的草书,我们的感受会十分清晰。刘灿铭没有拘泥于局部笔法和墨法的互动,他一如既往地向前行进,手中之笔,随情逶迤,随性开合。有着高操笔墨驾驭能力的刘灿铭,对草法烂熟于心的刘灿铭,心无旁骛地“驾驶”他的情感战车,错错落落地、轻重缓急地、事实而非地、大张旗鼓地表达一己的书法识见。炽热的情感,个性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迥异于其它、并有着独有感悟和语言的书法艺术作品。因此,在横向取法泛滥日久的当代书坛,在书法风格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刘灿铭依然是独特的存在。
情真意长,这是文学评论的重要修辞。我们的传统书论,与传统文论息息相关,因此,以此观照书法当然可行。
情真,自然意长。但,这需要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书法家首先确立符合艺术规律的审美观。近几年,浙江、辽宁、江苏等地的几位颇自信的书法家,为了寻求变化和突破,肆意改变书体结构,又以粗细不均的线条,放大书法的视觉效果。致使作品粗俗不堪,无言以对。我认为这是缺乏符合艺术规律审美观的表现。
刘灿铭是六零后书法家。我们不会忘记上世纪80年代共处的启蒙年代。这个年代培养了我们的理性思维,反思自身,关心现实,追求卓越,憧憬未来,庶几是我们的共识。之于书法,刘灿铭的确表现出追求卓越的精神。对传统的分析,对当代书法的认识,对自己艺术形态的把握,均表现出一位现代人的风度和气质。
如果说《草书千字文》是我了解和认识刘灿铭的窗口,那么,最近所看到的楷书、隶书新作,则是对刘灿铭的进一步了解。显然,作为学院派书法家,刘灿铭的积淀够厚,用功够勤,眼光够远。我的兴趣不在于刘灿铭临过多少帖,写过几年字,而在于刘灿铭的字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刘灿铭的楷书,吸收写经体的几多养分,而字法的简约、含蓄、宽博,依然落实在传统美学的语言系统中。刘灿铭的隶书也是循情而来,不求整饬,惟扬散淡,不求沉稳,惟尚开张。用笔的精到,起承的清晰,情感的抒发,可触可感中和的气息。
中和的气息缘于刘灿铭对世界和自己的理解。刘灿铭意识到了世界的局限,也意识到了书法的局限,当然,更意识到生命的局限,因此,他依凭自己的情感导向,节奏分明地向读者传达笔墨间的意蕴——豁达、率真,问道、思虑,宁静、致远。
作者:张瑞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