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花甲,前尘往事就像浮在半空中的影像,一帧帧地随着岁月回放,那些曾用尽全力与过去做过的斗争、妥协、抑或成全都会慢慢沉淀下来。而人在这个时候开始期望将自身所得变成具象,将经验上升至知识呈现给观者。艺术家惯用色彩,作家惯用文字,而这次专访的这位画家却将两者结合,在远古的诗词中找寻高远开阔的意境,用平淡绚烂的泼墨描绘文人情怀。
张振齐,字文起,1948年7月出生于重庆市。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文化部中华书院艺术总监、中国张大千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文物鉴赏家、收藏家、文艺评论家、作家、书画家。他艺术涉猎广泛,多年潜心研究中国画传统,其山水画创作独具匠心、另辟蹊径,尤其对泼墨画法颇具心得,作品着墨灵巧中彰显流畅,恣意中透出神韵,似胸中有丘壑,笔下有风云,颇有绘画大师张大千之遗风。画作中的山峦起伏、云峰雾涌、溪流淙淙,深深震撼观者的心灵。
伟人毛泽东古诗作品《七律·到韶山》中提到“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别离后的岁月,故园常在梦境出现,诅咒着这流逝的光阴。张振齐十分偏爱这句诗词,在花甲已过的今年创作了一系列以“别梦依稀”为主题的画作。“乱云飞渡看劲松”虽尺幅不大,但是画面极致生动,崇山峻岭上两大块具有浓重色彩红云飞韵流动,互相呼应。洪云下是几卷翻滚逶迤的白云,占据画面中很大的空间,莽莽苍苍的群山中,彷佛让人听到了松涛的音律,溪水的流动。你彷佛看到在这如莽无云的群山中,在乱云翻滚的包围中读到了自己对人生和生活中的迷惘和解释,唯有那长久相伴的云霭和苍劲有力的松枝可以托付你的遐想和回忆。
张振齐尤其钟爱唐诗宋词,认为诗人字里行间所描绘的意境开阔情怀悲悯,是文人对社会的一种反思与关怀。在成为著名画家之前,他曾从事编辑工作,先后担任《青年作家》编辑、《风情》杂志副主编,笔耕不辍写下大量剧本并将它们搬上荧屏。
谈及精神导师,张振齐如是说,“张大千是我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导师,他的豪爽剑客风格是我一直都希望模仿的。他有一枚大千豪发的印章,我有一枚振齐豪发,多么相称。受他的影响,我的画作亦遵从师心的秉性,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加入西方现代绘画抽像表现主义的手法,运用张大千独创的泼彩画法,利用墨彩辉映的效果使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他对偶像的尊崇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追随他的师古法自然,更甚的是让其故事广为人知。2005年,作为总制片人和艺术指导,张振齐成功拍摄制作完成了3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张大千》;2006-2007年,出版发行了《艺术人生--张大千》和《张大千书画精品珍邮集》;2013年6月,在北京举行“大千遗韵汉唐风采”书画专题展。
一幅以宋人诗词入体的“烟岚钓艇”受人瞩目。在这幅小清新的山水画中,可见如黛的云霾缠绕在青翠的云山中,一位持杖的老者拾级而上,中间点缀着两间小房。他是去朝拜心中的菩萨,还是去见久未谋面的老友?寂静的溪水旁,一只小艇和一位悠闲的老者在江边垂钓,颇有“姜太公钓鱼”的历史画面。这一幅世外桃源,承载的是作家内心深处梦寐以求的诗意生活。其独特的泼彩手法令画面意象立体,浓烈的色彩却讲述着最平淡的追求,让人十分震撼动容。
张振齐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朝拜自己的内心府庙,而高视法能体现这种苦行僧式的朝拜。因此他的作品,几乎都能呈现高视,山体迂回高挺,世人匍匐前进,寓意深刻。被问及如何看待“港澳文化沙漠”这个命题,是否担心观者传统文化底蕴不及齐鲁浓厚而无法理解他画中的诗意与情怀。他回应,这是个伪命题。港澳藏龙卧虎,很多人对艺术的鉴赏视野比内地其他城市都要独特。这是座包容的城市,不排外,接受着中西方文化的洗礼,是文化熔炉,何以见得是文化沙漠?他喜欢在跨海大桥里极目四望的景色,一边是资本主义,一边是社会主义,给人无限遐想。并有意将其作为以濠江为主题的下一个系列画作创作。让我们祝福这位老人,在无限接近生命的同时,仍然无限接近人生。这是属于画者的艺术情怀,属于文人的时代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