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一超直入——陈林画后记

  在很多情况下,所谓高手与庸手之别,似乎仅在于一层未曾捅破的窗户纸。 上天生人,至大无私,故人之天赋禀性,除极少数生而知之或冥顽不灵者,绝大多数皆平平无奇,之所以有高下之别,在其力学,在其颖悟也。然而,人之为学,有些学问可力学而致,但很多言外之意却非颖悟不可得。故高下的分野也正在于此。即以绘画而论,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勤学苦练,血战古人,一般来说,造型问题、构图问题、笔墨问题,皆可得到初步的解决,但最关乎画品高下的气韵、境界,却无可师处。看似薄薄的一层窗户纸,使得多少画家终生未得登堂入室!

  因此,作为多年的同窗,我以一种既钦且羡的心情关注着陈林近年的艺事大进。

  论综合修养的全面,陈林在我们同龄人中十分突出,这是他的优势所在。中国画之所以为中国画,即在于其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理念,古人早已说过:“画者,文之极也”。所以历来的绘画品评,皆以书卷气为上,正是浓浓地弥漫于其作品中的书卷气,使得陈林在当下众多的工笔画家中脱颖而出。尤可贵者,书卷气在其作品中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而非新嫁少妇的强自妆梳,扭捏作态。关于绘画与文化的关系,我一直以为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片面强调文化的作用,“人品既已高矣,画品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照此理解,饱学宿儒们一旦挥毫染翰,则不知胜过顾、陆、张、吴几多许。二是强加于绘画诸多的文化使命。实际上,哲学叙事也罢,人文关怀也罢,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绘画性上的。

  在北京读博士的三年对陈林的影响十分重大。毫无疑问,这是思考的三年,探索的三年,也是成果显著、破茧化蝶的三年。陈林的绘画功底十分扎实,读博士之前已在各类大展中屡次获奖,并著作颇丰。但不客气地说,彼时的陈林尚徘徊于窗外,并非一位成熟的画家,何谓画家?我想,他必须有着高超的技艺、成熟的思想和不与人同的个性风格,否则只是一名学画者而已。

  和以往相比,陈林绘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图式上的变化。在布局上,他巧妙地融入现代构成意识,从最初的《画谱系列》、《误入系列》到现在的《画里画外系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变化的轨迹。他将造型古拙、刻画深入而又笔致轻松的禽鸟置于一种颇具超现实意味的场景中,画面具有鲜明的当下性,与传统工笔花鸟拉开了距离,但深入体察,有宋人之精微,有元人之雅逸,它与传统绘画在文脉上的承传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世纪之初,陈林在美国做过一年的访问学者,或许是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在当时和回来后的几年间,缤纷的色彩一度成为他工笔画的主调。在北京的三年间,通过大量的潜心研读和深入思考,他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知不觉中,丰富而微妙的灰颜色成为画面的主体,沉静,内敛,色调清逸静谧而不失醇厚,而且越到后来,画面色彩愈趋于淡,愈趋于素朴,这是其绘画的第二个显著变化。

  对于画家来说,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之后,如何摆脱前人成法束缚,构建自己的语言与图式,从而自如地抒发、表达,自然是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但这实在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无法投机取巧,否则只能是既自欺,亦自误。在此,我祝贺陈林厚积薄发之后的水到渠成,而且我相信,这只是他走向成功的开始。

  佛家语中有所谓“醍醐灌顶”,形容得窥真如之后的豁然开朗、圆融无碍之境,大概陈林在捅破那层窗户纸之后的境界亦当如是吧。不过对于禅宗“顿悟”之说,我向来颇多怀疑,尽管众生皆有佛性,甚至“狗子”亦然,但若无坐穿蒲团的苦功与定力,欲求一超直入如来地,岂可得乎?

作者:杨惠东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