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李德福艺术简历
生于1952年,北京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多年来,对传统的中国山水画进行潜心研究、探索中国传统笔墨的精髓,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更臻成熟,在深厚的传统功底基础上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通过不断的对景写生追求大自然本身的纯朴魅力,在同大自然的对话交流中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其山水画作品无论是描写钟灵毓秀的漓江,还是青城霁雾、名刹古寺,均赋予其山水生命的神韵,作品中的山村小景、江中渔乐等精美景致具有诗化般的梦境和浓浓的生活情趣。正如他本人一再强调的中国画的灵魂在其意境,在其笔墨。有意境才有神韵,有动感才有生命。在他的作品中构图开阔、气势恢宏,着墨大胆,层次分明,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修养。经本人设计并由国家正式发行的邮票作品有《衡山》、《恒山》、《嵩山》、《长江三峡》、《天山天池》、《炎帝陵》、《古代书院》、《长城》、《中国旅游年》、《抗洪赈灾》、《少林寺建寺一千五百年》、《楠溪江》、《五大连池》,《漓江》以及为中国和朝鲜联合发行的《庐山和金刚山》邮票和为中国和古巴联合发行的《海滨风光》邮票。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邮政集团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高级邮票设计师。
作品赏析
《诗意境界风采妙然——谈李德福的青绿山水作品》
作者:王进玉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历来讲究气韵、情感、意境以及笔墨。荆浩在其《笔法记》里也重点提到,“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通观画家李德福的作品,可以明显地感受出其画面中的生动气韵、充沛情感、深邃意境,以及精巧的笔墨和丰富的色彩等。换句话说,他的山水作品已经触摸和深入到了传统绘画的文脉与肌理,真正践行了传统山水画创作的古法和古理,并且真正接近与感知到了古人及其作品中的那份情感和气息。
《五大连池》,2007,50*30cm*3
《漓江》,2006,50*30cm*4
李德福的作品以青绿山水见长,且最具代表性。众所周知,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它不仅展示了山川丘壑的自然之美,同时也抒发了画家在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体验自然及领悟自然等一系列过程中,与自然融汇契合的那份心性和心境;并将此传递给每一位观赏者,使之也同样享受到有关真与美的陶冶和感动。我想,这也是李德福进行青绿山水研究和创作的主要意旨。
《炎帝陵》,1998,40*30cm*3
《庐山和金刚山》,1999,50*30cm*2
凡熟悉青绿山水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其因色彩出众、富丽堂皇,多为唐宋皇朝所钟爱。南宋以后鲜有以青绿山水而驰名者,虽元有赵孟頫、明有仇英等,但在水墨山水画和文人画大潮的双重冲击下,青绿山水逐渐衰弱,并退出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中心地位。近现代大家虽也偶作青绿,但并非主流,而当代画家的绘制且略有成就者则更加少之又少。笔者叙述以上这些想说明的是:第一,从事青绿山水研究和创作的人越来越少;第二,青绿山水创作的难度很大,绝非敷衍之辈可为。单单是所需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以及重彩原料的调制过程等,都比水墨山水画要复杂得多。而李德福却偏偏选择了青绿山水的研究和创作,且能够沉浸其中、乐此不疲。这十分难得的。当然,更为难得、更为值得评述的还有他的作品本身。
《天山天池》,1996,30*50cm*2
《春江渔乐图》,280*80cm
《九华山》,2012,245*123cm
他虽为北方人,但作品却以南方的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南方山水更加吻合自己的心性,更加适合诗情画意的表达。通过对它们的描绘,能够更加反映和体现出自我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主张”。事实也的确如此,观看他的作品,首先感受到的便是意境美。意境在他的笔下被营造得异常唯美动人,能使每一位观赏者看其作品后都会心驰神往,渴望走进画里,住进他笔下的静美家园。郭熙曾在《林泉高致》中讲到,“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我想,李德福笔下的山水便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而且因其青绿山水色彩的生动性、笔墨的抒情性、内涵的丰富性以及独具的韵味感,更容易让人产生此番联想和冲动。
《古镇春早》,2014,68*68cm
《水乡之晨》,2014,96*68cm
说到色彩的生动性,就不得不谈一下青绿山水的设色。有些人将青绿山水的设色简单地理解为只用“青”和“绿”涂染,那只是一种浅薄的青绿表象。当然,正如清代画家方薰所言,“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明慧人多能变通之”。而笔者认为李德福便是个明慧人,是个懂得变通的人。他的青绿山水设色深浅相间、彩色相合,十分得当;有的地方进行了多重设色,有的地方则一遍为之,总是胸有成竹、把握得恰到好处。因此,其作品也显得神气生动、风韵妙然。
再谈一下其作品笔墨的抒情性。笔者始终认为创作青绿山水作品,没有很好的水墨画功底是不行的。青绿山水也需要皴、擦、点、染,也同样强调用笔用墨和用线。这一点李德福注意到了,他的很大一部分作品是采用了水墨与青绿的完美结合。而且他的笔墨能于轻薄处见出深厚,又在浑朴内透出松散,所以便具有着十分难得的浪漫性和抒情性。
《崆垌山》,2010,200*200cm
此外,他的作品多为写生后所得。也就是说,他十分注重写生、重视深入生活,主张师法自然,从自然中、从真山真水里积累素材、汲取营养,从而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加富有新鲜的生活气息以及淳朴的自然之美。而且他还特别注重情景的挖掘以及角度的摄取,往往在别人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发现美的存在,并将其记录下来、反映在画面中。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个有心人。当然他的有心,还反映在对传统绘画的学习借鉴上。他无论从绘画的材料上,还是从技法技巧上,他也都进行过仔细的考究和研习。“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家之生面”,他是深谙此理的。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既能够看到传统的深厚积淀,又能够流露出时代的气韵气息以及自我的风貌特点。这也是其作品内涵丰富的原因和体现。而他的风貌特点里,最为明显和突出的一点便是“满构图”,并且在满构图的章法布局里以一种平静均衡的画面感来营造一个深远静美的多维空间和精神世界。这也许就是当今都市人所希望拥有的“慢生活”之理想居所,以试图在忙碌纷杂的现实生活中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悠闲与私密空间。此外,作者进行如此构图,以及如此来探索和开发作品的意境意趣,也与其自身的生活习惯、秉性思维、情感情怀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武夷之晨》,2013,68*68cm
当然,在李德福的一些青绿山水作品里,也并非完全是真山真水的原版再现,很多作品也是在实景实物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再加工与再创造。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整个画面更加富有诗情画意的效果和意境,也更加能够彻底地抒发自我的性情,以及升华作品的艺术性与可读性、促进观赏者与画面的融入感与亲近感。因为李德福始终认为,在山水画,尤其是青绿山水画的创作中,诗情画意的表达是异常关键和极为重要的。没有诗意的作品便没有了生机、丢失了鲜活、缺少了情韵,从而与真正的中国传统山水画之精神实质相悖。让我们衷心祝愿其艺术之路越走越远。
《云台山》,2012,68*68cm
《长白山》,2010,200*200cm
《武夷春色》,2013,68*68cm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