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何鸿毅家族基金古根海姆秋季大展名单出炉,聚焦新生代中国艺术家

2016-03-23 09:22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今天,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公布了将为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计划创作新作品的名单,入选艺术家及组合将于11月4日在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群展,他们创作的作品将最终进入美术馆的收藏。

  此次入选的艺术家是饶加恩、阚萱、孙逊、孙原和彭禹、曾建华、阳江组以及周滔,分别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其中包括了一个艺术家团体以及一个二人组合。他们将带来一系列不同的媒介,包括录像、雕塑、装置艺术、混合材质绘画和参与介入式艺术作品。

  侯瀚如,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计划策展顾问

  此次展览由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计划策展顾问侯瀚如与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副策展人翁笑雨联合策划。这个计划是古根海姆亚洲艺术计划的一部分,在2013年启动,由三星亚洲艺术高级策展人兼全球顾问孟璐(AlexandraMunroe)博士监督。该计划包括三场展览,其中第一场展览“汪建伟:时间寺"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期间举办,展出了中国观念艺术家汪建伟的雕塑装置、绘画、电影以及剧场行为表演。

  翁笑雨, 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副策展人

  作为这个计划中的第二场展览,11月的这个群展将通过艺术家与策展人合作并根据美术馆的特定场域空间进行创作。古根海姆美术馆称,这次委任艺术家的甄选是在经过大量的策展研究和工作室走访后决定的,“他们的实践具有敏锐的社会意识和感知,积极地重新定位并挑战在国际语境中关于大中华地区当代艺术的对话与讨论"。

  入选艺术家简介:

  饶加恩,1976年生于台北

  饶加恩 REM Sleep, 2011

  饶加恩基于研究计划的创作实践覆盖了不同领域,包括绘画、行为艺术、场域特定装置以及多频道录像装置。饶加恩曾在欧洲学习、工作并举办展览,现在台北居住和工作。这些国际经历使他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状形成了独特的看法。他的作品植根于本土环境。近年来,他的作品深入探索亚太地区的殖民历史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他的人类学视角和协同工作的方式促使他与平民抗议者、出租车司机和东南亚地区的移民工人一起创作。对饶加恩而言,这些私密的个人经历生发出对历史丰富并极具价值的解读,微妙地质疑国家政府与主流媒体所构建的官方历史。

  阚萱,1972年生于安徽省宣城

  阚萱主要以录像为创作媒介,此外还涉足摄影、装置和行为艺术领域。阚萱曾在杭州生活,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之后去阿姆斯特丹参加了荷兰皇家艺术学院著名的驻地项目(Rijksakademie vanBeeldende Kunsten)。通过视觉图像处理,阚萱将她用摄像机、照相机所捕捉到的平凡琐碎物件、动作姿态及情绪的怪诞一面展现出来。近年来,她更多地涉足历史题材,展开广泛的游历和研究,创作了例如《大谷子堆》(2012年)等录像装置。这件作品呈现了跨越中国大陆一百多处的尚存皇陵遗址。

  孙逊,1980年生于辽宁省阜新

  孙逊 Magician Party and Dead Crow

  孙逊出生在中国东北一个矿业城镇,曾就读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他的动画作品制作精巧,反映出他对水墨画和木版印刷等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兴趣。他的影片采用逐帧手绘制作,最多包含超过五千帧画面。浸入式的观看环境是其作品不可或缺的体验元素,而这些环境常常由大量道具和手绘墙构成,孙逊通常在几天时间内完成这些环境的搭建。孙逊的作品充满多层次的隐喻和典故,以超现实的意象和奇异的情节阐述他对时间、历史、革命、神话和人性的解读。除了参与视觉艺术展览,他的影片还在很多电影节上放映,包括2007年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和多届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孙逊于2006年在杭州创建了派格(Pi)动画工作室。目前他在北京生活和工作。

  孙原和彭禹,1972年生于北京、1974年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

  孙原和彭禹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系。他们各自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参加了很多标志性的实验艺术展,包括北京的《后感性:异形与妄想》(1999年)和上海东廊的《不合作方式》(2000年)。两位艺术家从2000年开始共同创作,通过运用非传统的材料(例如动物活体和人体脂肪),孙原和彭禹极具力量的艺术实践挑战现有政治和社会体系中强加的秩序和控制。他们不仅从重大的国际社会和政治事件中汲取灵感,还从本地新闻、亲朋好友和周边邻居等普通人与事中获得启发。他们的作品不拘一格,怪诞离奇,围绕具有挑衅意味的主题展开,夹杂着一丝诙谐和独树一帜的现实风格。这个二人组合有时会开展策划实践,他们组织了展览《不在图像中行动》(2014–2015年),该展览在北京的三个场地举办,关注2008年之后中国的社会参与式艺术。2005年,孙原和彭禹受邀参加在威尼斯双年展中首次设立的中国馆。目前,他们在北京生活和工作。

  曾建华,1976年生于广东省汕头

  曾建华 The Sixth Seal

  曾建华六岁时移居香港。在获得香港中文大学的文科本科学位之后,他旅居伦敦,于伦敦艺术大学旗下的坎伯韦尔艺术学院攻读图书艺术专业的硕士学位。之后,他回到香港定居。英国留学和回港定居的这段经历促使他思考有关身份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表象与真相之间的复杂关系。曾建华参加过众多大型国际群展和双年展,并根据这些展览特定的场域和空间创作装置作品。曾建华的沉浸式多媒体装置作品结合拾得录像、声音和光来营造文本和图像之间丰富互动。曾建华于2015年以个展形式在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展出,呈现包括四部分录像和声音装置的作品《无尽虚无》。

  阳江组,2002年于广东省阳江成立

  阳江组

  阳江组以三位成员所生活的南方沿海城市阳江市命名,他们分别是郑国谷(1970年生于阳江)、陈再炎(1971年生于阳春)和孙庆麟(1974年生于阳江)。阳江组特意在地理上与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保持距离,并将自己的工作室设计成类似于冰山的样子。这种地理上的边缘性使他们得以创建一个自主的圈子,艺术实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保持养独立精神、寻求政治和社会自由的存在方式。他们运用绘画、多媒体装置、行为表演和社交聚会等多种创作方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演绎传统的中国书法,颠覆了既有社会文化规约和价值观。吃饭、打牌、踢球和喝茶等日常活动是他们欢宴般的创作过程以及以参与介入为基础的展览经历之重要部分。通过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化为艺术,阳江组以富有诗意的微妙方式抵制陈规旧俗和权力等级。

  周滔,1976年生于湖南省长沙

  周滔 Blue and Red

  周滔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变化不定的城市环境和地域为他引人关注的影像作品提供了视觉和叙述素材,他通常将影像与素描、绘画和摄影作品并置在一起展出。他的艺术实践将日常周遭转化为一个剧场:背景与舞台、观者与演员、事实与剧情以及记录与表现之间相互重叠、替换。空间与时间之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周滔的影像中以自然有机的方式逐渐展开。他的摄像机不仅仅是一种用于记录的设备,而还是他作为艺术家存在的一种延伸。通过镜头,周滔记录了广州这座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城市,以及纽约、巴黎、曼谷和巴塞罗那。周滔拍摄的短片《蓝与红》(2014年)广获赞誉,这部作品由汉?尼夫根基金会、巴塞罗那和曼谷文化艺术中心制作,在林肯中心电影协会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2015年纽约“新导演/新电影"影展上首映。《蓝与红》在2015年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首奖。

来源:艺术国际业界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