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3-30 23:46
奥利弗·赫尔宁(Oliver Herring)
“你要不要参加?”
“不要。”
一个小男孩被家长推搡着,很不情愿地走到草坪上。“他有些害羞。”家长小声解释到。
草坪上正进行着一场主题为“即兴!艺术!游戏!”的工作坊,一大帮参与者玩的正嗨,他们用棉线、锡箔纸、彩色胶对几名被设定不能动的“模特”进行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加工改造”。很快,这里就变成了一场充满欢乐的游乐场。
这种随性发挥又无需害怕惩罚的“游戏”很快吸引了原本兴趣索然的小男孩,不一会就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
“不情愿”的小男孩最后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
目睹这一过程的奥利弗·赫尔宁(Oliver Herring,以下简称赫尔宁)很开心,因为这正是他倡导的这一艺术行为最真实的反馈:“在我的观念里,当代艺术不是高冷的,它是可以实际应用在生活里的。”
“人”是赫尔宁创作最重要的材料,与更多的人发生互动,是他最希望实现的。赫尔宁2016年3月20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的草坪上举办了一场工作坊,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的艺术高校里举办相关行为艺术活动,现场诸多参与者在赫尔宁的引导下,从最初的羞涩到身体及心理的逐步放开,直接触动了他们对“艺术何为”、“何为艺术”等最根本问题的思索。相比起创作结果的好与坏,赫尔宁更在意参与者进入的过程和态度,以及由此获得的感受与体验。
现场有位模特叫陈兆昂,1996年出生,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在读学生,机缘巧合中被同学拉过来参加这个活动。“对于这个我是完全陌生的。”他被动成为模特,对活动内容也是完全不了解,但是活动结束后他告诉雅昌艺术网记者:“(我觉得)行为艺术没有那么遥不可及,这个活动蛮好的。”他刚刚通过活动知道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如果有时间,我会去乌镇。”
为了这个活动,赫尔宁很是投入。开始前一个小时,他就赶到场地附近进行各种准备,包括材料和状态,活动进行的三个多小时中,他一直不停观察、交流和引导,全程参与。活动结束后,他又尽力和每一位参与者沟通,希望最直接地获取他们的参与感。当天很冷,衣着单薄的赫尔宁在室外被冻的够呛。
赫尔宁2016年3月20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的草坪上举办了一场工作坊
活动开始前,赫尔宁和参与者们沟通
活动过程中,赫尔宁经常和参与者交流
活动现场,参与者很嗨
“人”是始终的兴趣
奥利弗·赫尔宁(Oliver Herring),1964年生于德国海德堡,先后在牛津大学(拉斯金美术学院)、纽约亨特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纽约布鲁克林。
早期,他以聚脂薄膜和胶带编织成的雕塑而闻名,从在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首次个展开始,他的艺术实践不断发展变化,形式愈发丰富,录像、行为艺术、三维摄影雕塑和即兴艺术活动(TASK)都进入他的创作视野。之后他又开始尝试“行动区域”(AFA),这是一种现场性的表演创作,由日常表演、即兴雕塑及与不同志愿者群体现场实时合作,艺术家会通过照片和录像把创作过程记录下来,并出现在最后的展示中。
赫尔宁在乌镇举办的公教活动现场
这种艺术创作方式重视现场感和实验性,并突出地域和文化带来的丰富性,其实是在重新定义艺术家和观众的角色:二者都成为观察者,有时又会在艺术家设计但无法控制的环境中成为执行者。“很多人可能更关心成品,也就是艺术品做出来的结果,其实我更关注过程,也就是与人之间的互动。”赫尔宁认为很多人存在理解误区:“很多人可能认为我做的事情很简单,好像就是和人在玩,其实正是因为是和人的互动,所以不知道这个过程会发生什么。而且(我)要为这样一个活动做准备,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不仅要准备各种物料,还要做很多观点与方法的解释。”在他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变成一场冒险和实验,或许有惊喜,或许是惊吓。
赫尔宁早期以聚酯薄膜和胶带编织而成的雕塑
近些年,赫尔宁与志愿者短暂但强烈的合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开放的表演通常涉及一系列即兴结果,它们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人”的各种状况,或暴露弱点,或展现温情。在赫尔宁的介入下,艺术创作变成了一个有点脆弱和冒险的社会实验,因为未知和无设计而真实感人。赫尔宁通过艺术让参与者获得自由,并探索他们的个性和才能。
“在真人身上创作,是因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生命,随时随地都发生着变化。我在这里交了很多朋友,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艺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艺术,我对艺术深信不疑。”赫尔宁曾如此说。
赫尔宁作品正在乌镇展出
无论赫尔宁的创作方式如何变化,他的关注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对“人”的持续兴趣。他始终围绕“人”来做各种艺术性尝试,或者说,是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人”的兴趣。
“很多人并不怎么了解当代艺术,了解它的最好办法是直接去参与其中一件作品,那你就会理解艺术家。赫尔宁通过对人体的了解,对情感的捕捉,对色彩的敏感度,和对材料的把控去做这件事情。他其实很渴望帮助我们表现真实的自己。我这些天的感觉是,现在的我可以去做任何事情。”乌镇艺术节的志愿者周佶逸说。
赫尔宁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如美国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惠特尼美术馆、华盛顿赫塞豪恩博物馆和雕塑花园、马里兰州巴尔地摩美术馆、西雅图弗赖伊艺术博物馆、德州奥斯汀的布兰顿艺术博物馆、科罗拉多州丹佛艺术博物馆、中国乌镇。
Q&A
雅昌艺术网:这次参加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是您第六次到中国,对中国的印象如何?
奥利弗·赫尔宁:我很喜欢中国的环境,很喜欢和中国人沟通。在中国我感觉自己很被需要,觉得自己实现了更大的价值,所以我希望能够一直来。
雅昌艺术网:您来了中国那么多次,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有何看法?
奥利弗·赫尔宁:虽然我对一些大的现象接触不多,但通过和大家的接触,以及单独与艺术家的对话,我会觉得现在大家对整个当代艺术的要求更多,渴求与当代艺术有更多的接触,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态环境,会引发更多学术性的变化。而且中国的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掌握在年轻人的手里,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单纯状态。
雅昌艺术网:您什么时候到乌镇的?
奥利弗·赫尔宁:(2015年)11月份的时候在乌镇呆过三四天,今年是3月1日到乌镇的,将会在这里呆上一整个月。在这里,除了几场艺术行为,我还将创作的对象朝向了展览举办地之一的那座旧丝厂(北栅丝厂),从建筑本身而言,从废旧到重建的过程就是艺术形象的具体化,或者说是艺术支撑了整个变化。这个过程非常美丽,我希望把这整个过程记录下来。我拍了一个视频,里面会有各种工人在背景里工作。艺术其实是有一种可以“改变”的力量。
雅昌艺术网:乌镇对您的创作帮助大吗?
奥利弗·赫尔宁:我在乌镇得到了很多帮助,这是可能在很多其他地方难以实现的,所以很感激。这种帮助首先体现在经费的支持,我要把那么多的志愿者从各个地方运到乌镇,而且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环境的改变,如下雨等,这些改变都需要及时应对,这边的人真的是热爱我的作品,是下定决定要帮助我做出改变,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作品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乌镇创作作品的赫尔宁,得到了当地人和志愿者的很大帮助
雅昌艺术网:那些给予您帮助的人有哪些?
奥利弗·赫尔宁:乌镇的整个策划团队和工作人员,还包括所有参与或帮助我的人,所以是跟我的作品有关的“所有人”。就算是局外人,如建筑工人,他们看到我的工作也会觉得很有意思。艺术是给每一个人的,不是说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知识才可以谈论艺术,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有享受艺术的权利。
雅昌艺术网:您在世界各地都有过创作,不同地方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创作结果吗?
奥利弗·赫尔宁:我做艺术的方式主要是和人互动,工作地点不同,当地的人会有文化差异,但是我尝试着把差异放到一边,这个时候“人”都是“人”,和不同地方的人沟通都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没有地域之分,也没有文化差异之分,当然,这是本质上而言,实际情况是这些差别一定存在。
雅昌艺术网:创作过程中,您最关心的是什么?
奥利弗·赫尔宁:很多人可能更关心成品,也就是艺术品做出来的结果,其实我更关注过程,也就是与人之间的互动。很多人可能认为我做的事情很简单,好像就是和人在玩,其实正是因为是和人的互动,所以不知道这个过程会发生什么。而且要为这样一个活动做准备,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不仅要准备各种物料,还要做很多观点与方法的解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随时在变,当大家都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中间的互动最有趣。当他们在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创造了一种氛围。他们怎么做,遵循的是他们自己心里的想法。
雅昌艺术网:如果观众不参与怎么办?
奥利弗·赫尔宁:即使你没有参与,其实也是一种参与,因为你在场。活动探讨的是我们是否首先需要预设或前提,当你习惯了老师的指导,可能你根本没有意识到假如没有指导,你可能会做的更好。如果你觉得无从下手,那你就知道可能更需要指导或计划,因此,你会知道更适应哪种方式。
2010年赫尔宁参加何香凝美术馆展览“纸道”的行为表演《裁剪的男人和女人》现场
2010年赫尔宁参加何香凝美术馆展览“纸道”的行为表演《红白黄》现场
雅昌艺术网:这个活动的意义指向何处?
奥利弗·赫尔宁:这个活动的意义就在于,如果给你机会选择,你会怎么办?如果没有人给你安排,你会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体会。而这个活动更有趣的是,当我们把所有材料都用完时,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再创作,如果我们没有任何材料,那怎么办?这是一种试验性的方式,至于怎么做,我还在探索中。
雅昌艺术网:您看重创作的哪个部分?
奥利弗·赫尔宁:创造力最重要,这个活动的风险其实很大,因为都是即兴的创作,你根本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也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
雅昌艺术网:您的创作过程中,志愿者是很重要的组成,你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奥利弗·赫尔宁:志愿者是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无论受众群体是一百人还是一千人,其实那十几个志愿者投入的精力对最后的成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形成或改变这个作品。
我和志愿者是高强度的合作,这种亲密度会最后在作品中展现,我希望和他们建立非常好的信任机制。因为每次一起工作的人都是陌生人,大家互相都不认识,所以每次的创作也是一次次相互建立信任的过程。对于我未来的作品而言,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和我一起工作的人,比如美院的学生或乌镇的志愿者,他们的生活方式未来可能会有改变,因为他们参加了这个活动,而我自己也是这样被改变的。
(文中图片由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官微全程提供)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邹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