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4-02 01:24
艺术家 郑路
2016年4月1日至2016年6月11日,芳草地展览馆展出年轻艺术家郑路国内首次大型个展《唯止》。此次展览由策展人黄笃策划,集中呈现了郑路近年来的创作思路及最新发展脉络。此次展览共展出8件作品,《潮骚》《冬至》分别以雕塑、装置及新媒体等多种呈现方式,以“止”为主轴贯穿整个展览。郑路从对“水”特质的深度剖析出发,进一步探讨时间与空间、存在与变迁之间的关系。
开幕式现场-艺术家郑路致辞
开幕式现场-策展人黄笃致辞
每天在声光电与工地间来往穿梭的郑路,不太爱说话,正像他崇尚的“唯止”,心若止水,才可静观。这样的静观让他透过复杂而躁动的物质表面,观察到与心相接的温度,他用心去体味“冬至”,也用心去体验“雨鼓”激荡在人与物之间的刹那间灵光闪动。因此,看这个展览需要让心静下来,一心聆听,必有感动。
这些与公共空间和人关系密切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有超越物质本身温度与力量,离不开艺术家内心情感的释放。郑路给我讲过他在纽约看“9·11纪念馆”的感受,站在由水流和黑色石头形成的巨大深渊前“让人立即特别肃然起敬,站在那儿我心里非常难过。”今天,大家都在讨论公共艺术的概念和边界的时候,在技术之外最重要的仍然是与人有关的情感因素,这里面体现的是对每一个“个体人”的尊重,对普世价值的传达。雅昌艺术网由此对话艺术家郑路。
人物:艺术家 郑路
对话者:裴刚
唯止
雅昌艺术网:这次《唯止》展的这些作品准备了多长时间?
郑路:从有概念到在做个展陆陆续续有三年。这三年过程中,方案不断地被推翻、不断地修改。《冬至》这件就是在去年12月22号冬至的前几天决定去做的。整个跨度是很长,但是作品也不断地在更新、不断地在调整。有部分的作品在台北当代馆展过,那些作品其实也是为这儿准备的,所以从空间、体量上应该在这儿展示呈现是更完整的。
展览的题目“唯止”。“唯止”来源出处是《庄子》“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我的《水》系列用的理论出处就是这句话,我当时用的是“玩止水”,是白居易的一首诗,白居易的这首诗是讲宏观的哲理,包括为人处事的哲理。“鉴”就是照镜子的意思,关照自己一定是要静止下来的,不是流动的。《水》系列延续的文字就是这里边的文字。有了哲理的统领,我的作品在意境上更完整,不光是一个雕塑或者是装置。个展上我把文字抽离出来,它也是我作品上下文的关系,但也是从整个展览展馆的一部分,基本上都是新作品,跟文字没有关系,是来源于此,延伸下去可以看到是展览的变化,都来源于“唯止”这个概念或者是 “止”的概念,这是我创作的线索。
递弱代偿的概念,也是我最近比较关注的。所谓“递弱代偿”宏观上讲所有事物发展的规律看起来是发展的,人类的进程,包括整个宇宙,所谓一种进化论,是按照发展的方式去观察或者是概括,看起来好像是越来越进化,所有的东西是越来越好,其实都是表象。
所有事物越发展越高级,背后或者下一辈就需要有更多的支撑,索取更多的资源支撑来代为偿还他的发展。看起来发展的特别好,其实需要代偿功能越来越多了,才能支持这种发展,像人就是典型的例子,高级动物,我们需要的外界的能量比低级生物越来越多。甚至是发展到我们社会化的生活也是一样的。城市人的生活,看起来比农村人看起来高级很多,但是需要的这种代为偿还的资源也多,比如需要水、电、互联网、更多的资金。一个很农耕时代的人,对钱的概念不太明显。包括老子早就提出来很多事情应该是往回看的。无为就是一种有为。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有这种智慧,“止”是一种智慧,我这次也是特别想把“止”提出来,停下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审视,反而是一种方向性更明确,不能强调一味地前进和发展,可以停下来或者是往回走,也不失为另一种所谓的发展或者是前进,这个东西本身没有方向,但是我们整个在生活或者是整个对于人类的要求貌似有一种前进的东西,从这个“止”中我想到的一些东西。
郑路 《玩止水》 不锈钢 740×1200×700cm 2015(局部)
雅昌艺术网:这个展览分几组作品?
郑路:现在一共是八组,展厅外的花园里的是之前的作品《玩止水》,展厅里面的都是用不同材料、不同媒介做的新作品。
《冬至》
雅昌艺术网:新作品第一件是《冬至》。
郑路:对,进入展厅第一件就是《冬至》强调时间和阳光的重叠性,首先它不是静态的作品,需要有真实的阳光和虚拟阳光两者的结合、重叠,才使作品时间的概念更显现、更显著。我们一般面对阳光的时候,可能没有明显的时间的概念。
我在这个空间里刻意营造了时间的提示。某些城市的建筑物或者是桥上会画一些横线,记载某一年洪水的最高点,那是一种提示和标注。我刻意提示阳光的痕迹,真实的阳光和我做出来的阳光重叠的时候,会产生时间对你的提示,进入到这个“空间场”的时间对人的提示。
郑路 《冬至》亚克力850×1100×690cm 2016
雅昌艺术网:你是用装置把空间和光的关系给固化下来了。
郑路:对,还有一点是这次展览也是强调芳草地展场空间的概念,我对芳草地的感情比较深,基本上等于这个楼还是工地的时候就往这儿跑,这里一点一滴的变化,伴随着我和它一起成长。
因为给我一个机会在这个展览馆做展览,我会很关心展馆的情况,讲冬至的那个时刻,里面有一种情感的因素。正常的展览馆包括美术馆,不能说拒绝阳光,但一般是不太会有自然光,因为自然光是比较难控制的。讲到情感的因素,阳光射入展览馆最远的一个位置,这里面包含了一种很情感化的因素,我是这么解读的。那个时间段,冬至前几天我经常来,那个时候北京雾霾比较少,觉得那个阳光渗透的温度特别符合我当时对芳草地或者是展览馆的心情,很快觉得这是一种,不光是作品层面,还有一种情感的因素,就是感情和阳光进到房间里面,总会有跟人的情感会发生一种关系,我会有这种经验,比如阳光射到房间里面,这是一种感情的进入,我有这种体验和体会。觉得跟两者结合很像,本身作品是一个层面;还有是我和这个空间的感情,和这个地方的感情。
雅昌艺术网:作品是你从“唯止”这个观念出发,先入为主的创作出来的,还是人为主动控制的。但光线是有很多可能性的,是流动的状态。
郑路:是流动的,而且也正好跟展馆的朝向有关系。
郑路 《三千米烦恼丝》不锈钢丝 自由尺寸2016
《三千米烦恼丝》
雅昌艺术网:跟光线进入这个空间的朝向有关系。八件作品从《冬至》开始这样的逐渐递进,你是怎么考虑整体展览布局的?
郑路:肯定会有一个像铺垫,最终引入到高潮,有一种文学性的铺垫,这是一方面。比如《冬至》,作品发射的原因,展览空间有金色反光,反光造成金碧辉煌的效果。
我想进入之后有个不一样的开始,往下看会递进,慢慢的进入。第二件作品是《三千米烦恼丝》。把彩色的钢丝打乱,纠缠在一起一团乱麻的状态,填充占据展览空间,显得比较轻盈,像彩色的气泡一样,没有那么澎湃。人进到这个空间里后,感觉不像是钢丝,会有一种幻觉,就像充满了彩色肥皂泡的感觉,因为也是圆润的。进门前有一个很重的,下来是轻盈的,再往下走还会有这么几个变化。
雅昌艺术网:首先,一进入先是金灿灿的空间,第二个空间是一个很丰富的光线。
郑路:对。我有自己的工厂,《三千烦恼丝》用的材料是焊丝,工厂可能管理上有时候比较混乱,工人用的这些东西弄得一团乱麻,本来是一盘一盘的,你要不好好抽它就跟毛线一样,一乱了就不好用了,经常我见到的我的工厂比较混乱。有一次,我去了做彩色电镀的工厂,看到人家把不同型号的钢丝码了一墙挂在墙上,一排排钢丝特别有规矩、秩序。这个时候我联想到以前看过的一部老电影,美国的老电影《欢乐谷》,用颜色做比喻,讲秩序和反抗秩序的两种关系。保守派的人是黑白的,突然出现彩色的人,彩色的人代表所谓自由主义,或有反抗精神的年轻人,他们可以偷着出去,那是一个特保守的城镇,他们是一个电视剧里的人物,比如说不允许恋爱、不允许什么,那些人可能跑到小树林里约会,人就变得有颜色了;这样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进行一种互相的斗争,当然结果肯定是自由战胜了保守主义,这里面的人慢慢都变成彩色的了。
我突然觉得,跟我看到的很整齐的不锈钢的钢丝,和我们这种很混乱的,可能是代表一种很自由意志的东西之间有这么一种关联。我想把我的作品镀成彩色怎么样,我故意营造了一个很混乱的现实场景,但是通过颜色赋予它意义之后,呈现上使反抗秩序是达到了最终的胜利,效果更魔幻,更有生命力。
雅昌艺术网:更有生命力,你把焊丝变成彩色的,像肥皂泡的颜色。《冬至》和《三千烦恼丝》你用了两种不同的技术?
郑路:《三千烦恼丝》是彩色电镀,《冬至》是真空镀膜,先抽成真空,释放一种离子吸附到表面上。金色的是亚克力,镜面的,不是金属的。
雅昌艺术网:亚克力板很轻。
郑路 《潮骚》 不锈钢、烤漆500×410×280cm 2016
《潮骚》
郑路:对,金属很重不好控制,亚克力好控制一点。第三个作品叫《潮骚》,这次在台北当代美术馆展过。这个词是三岛由纪夫小说的名字。确实不太像中文,可能是意译的。为什么用《潮骚》我觉得在台湾展比较合适,就是一个浪潮的截面,这件作品为什么叫《潮骚》呢?源于我个人比较喜欢三岛的作品,对他的小说也看了一些,对他的生平也比较了解,我比较喜欢这种性格、状态的作家。
这个作品是跟三岛的对话,或者是一个致敬。因为我做的这个澎湃的浪潮,最后慢慢过渡成一个平静的钢板,有渐变的过程,并不是真实完整浪的形,有黑色的浪,慢慢过渡到最后变成平静的钢板。这是对三岛致敬的作品。有评论家说三岛由纪夫一生起伏“生之空,死之盈”。概括了他的一生。他只有死,选择自杀才达到了最大的充盈,人生最大的意义。
郑路 《洞庭风细》 不锈钢、影像 640cm 直径 2016
《洞庭风细》
雅昌艺术网:关于生命,关于生死。接下来是一个巨大的不锈钢大圆盘,并且上面有凹凸不平的水纹。
郑路:这件作品是《洞庭风细》,是马远的《十二水图》其中一张图的名字,直接借用过来了。纹样基本上按照马远画的水波纹的来的。这是不锈钢镜面的,经过马远的图像,再经过我转译为水的雕塑,相当于一个浮雕。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太空望远镜获得太阳的影像,包括黑子、耀斑活动的太阳影像投射在上面,将两个关系重叠。
雅昌艺术网:通过你的思维方式符号化了,又把这个符号转译成物质形象,有体积、有质感,但是你又把另外一个空间的图像引入到已经被转译出来的虚拟空间,把两者叠加在一起,通过你的视觉看到的是两个虚拟的符号。
郑路:一个虚拟图象的叠加,所以你会看到一个景象是什么呢?也是波光粼粼,但是这个波光粼粼可能和真实自然所见的波光粼粼完全不一样,而且有微妙细节的变化。也是来源于自然之中的一种体验,但是我营造了另一种不同的视觉体验。
郑路 《未知的圆周》 不锈钢、烤漆 自由尺寸 2015
《未知的圆周》
雅昌艺术网:接下来的是落在球面上的水滴了。
郑路:这件是《未知的圆周》,也是老作品,参加过台北当代美术馆的展览。我把球体设定为液态,不同的球体互相撞击的时候会有涟漪,物理上是很简单的物理现象,一个形式的构成,相对抽象化。《未知的圆周》也是借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爱因斯坦说当我们知识之源扩大的时候,未知的圆周也同样在扩大。我觉得这个东西比较,《未知的圆周》这个作品就像抽象化的水分子结构一样。如果两个物质进行碰撞,无法证明谁的存在,液态的两者相撞没有波纹。
雅昌艺术网:这个空间里面放置了几个球状的雕塑,但都是静止的状态。把运动状态用雕塑的方式表现出来。
郑路:变成更为抽象的水,其实有一些结构特别像水分子结构,一个氢两个氧,就是抽象化的,细看又是一个物理的状态,里边有涟漪、有波纹。
雅昌艺术网:这几个作品都是把运动的抽象过程,变成固态形象,把运动的状态表现出来。不一定是水了,也可能是光。
郑路 《雨鼓》 综合材料 1100×780×340cm 2016 观众与作品[雨鼓]互动
《雨鼓》
郑路:对光,往下就有声音了。第六个就是表现声音的《雨鼓》,或者叫《雨的鼓》也行。
雅昌艺术网:都是跟水有关的?
郑路:这个吊的不是水,是钢珠,来源刚才说了,来源于芳草地雨季的一种印象。这个相当于都是新材料了,钢珠和ETFE材料。
雅昌艺术网:跟水立方的外墙是一种材料。
郑路:一种材料,就是很厚的塑料。
雅昌艺术网:这个塑料挺结实的。
郑路:非常结实。能承重多少吨。能够承受风力、冰雹、下雨,非常结实,芳草地的这个房顶是两层ETFE材料充气的,充成鼓的形状,它非常结实,也挺有韧性,但还是软的。这个不是互动,人是穿梭在这个作品里面的,在鼓的下面,也是一种新的体验,俗话说蒙在鼓里,这回真的能体验到蒙在鼓里是什么样的。
雅昌艺术网:外面设置一个程序吊钢珠,轮回运行。
郑路:对,四个电机,等于有四个点,四个点每个点的程序都不一样,速度都不一样,后台我也能控制,甚至我想后台可以安排一个人控制四个程序,比如不同的轨道还能打出节奏来。
雅昌艺术网:侨福芳草地的屋顶就是这个材料,下雨的时候你们就能感觉到在一个大鼓里面。
郑路:在花园那一块,房顶也特别近,下大雨的时候就在底下哗啦哗啦特别响,这个可能在北京还好点儿,要是南方做这种建筑体系有点儿烦人了,北京雨没有那么多,还好点儿,偶尔下一回挺有意思的。要是下雨频繁的地方做膜结构不太实用。
郑路 《心外无事》 综合材料900×850×690cm 2016
《心外无事》
雅昌艺术网:接下来是一个黑暗的房间,这件作品是怎样的?
郑路:这件作品是《心无外物》,直接借用王阳明心学的原话“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挺符合我的心性,包括作品最终呈现也是这样的。一个小的花或者是一个植物,如果没有观察到可能就沉寂下去了,如果你能体会到它的时候,那个花也显得更格外鲜艳。特别符合这个展览结束的感觉,是很微弱的叙事。我也愿意写点儿东西,我的结尾一般都是意犹未尽或者是一种微弱的构成,而不是说结尾是很宏大的,也比较符合我自己写东西的一个线索和规律。就是小的声音和小的光线,当然还是和芳草地有关系。我这次真是想跟芳草地的空间去结合,因为芳草地本身是一个商场,它是在商场里面的一个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并不单纯。
雅昌艺术网:这个空间让你可以改造它或者是去发挥跟你作品之间关系的余地挺多的。可以考虑到很多路径,怎么让这个空间变得有意思。
郑路:其实我还有很多方案,想跟商场的商业系统玩互动,并不是把东西就放在展厅里面。这个作品是几何形状的一个管道从上场通进展厅,管道里边是各种角度的镜子,光从里边自然折射出来,最后折射到一个小盆栽上。同时,声音线性传播进来,必须在一个很静的空间里,特别符合最后一个屋。
雅昌艺术网:这个通道是通到外面去的。天光进到这个通道里,通过通道里面的镜子折射,把光给传递到最后。
郑路:这个想法,第一,跟芳草地有一种空间上的关联;第二是“心学”的概念,从细微上去观察、体会。因为屋子很暗,进来甚至不会特别注意到。那个管子是深色,墙也是灰色的,重要的能是照在小植物上的光。其实那一小束光是整个的重点,最开始我没有想引入声音,声音出现这个问题,最开始就想引入光,后来我觉得把声音加进来更有意思。
雅昌艺术网:这个作品里面除了光的传递还有一个声音的传递,有一个声音定向装置是在商场里放着,把这个声音装置传递到展厅的小空间里。人走过去才能听到,不是弥漫在整个空间里的,平时得声音是扩散的,但它是定向的声音?
郑路:对,观众刚进来是听不到的,走到管道口才能听到。
雅昌艺术网:在这次展览中,首先,你应用了很多新的材料和技术;另外,你用这些技术手段的目的是要转译你知识系统里你感兴趣的点,变成视觉的。比如说对三岛由纪夫小说的关注,实际上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你把它用作品的形式转化出来,好想你对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些概念特别有兴趣。包括你最早的那些用文字焊接做成水的金属装置也是这样的。现在包括材料也好还是作品的形式、语言都更丰富了。这次展览集成了很多语言、材料、技术在这个展场里。
郑路:是这样的。算是比较综合的一次呈现。
雅昌艺术网:你对材料挺敏感的。
郑路:做雕塑肯定会特别敏感于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纽约 9·11 遗址
关于公共艺术话题
雅昌艺术网:有没有在你的生活经验里,因为你这些作品总是和公共空间发生关系,尤其是你刚才讲了怎么和芳草地这样一个人流特别密集的商场环境去发生关系。你做了很多这方面的思考。
郑路:因为是这样,说来就话长了,我的研究生专业就是公共艺术,中央美院公共艺术。但是现在的教育体系里面,公共艺术基本还是城雕这一类概念,是比较特别的。上学以后发现跟自己理想中的公共艺术有出入。
通过上学也强化了对于公共概念至少这个概念是在强化的,方向不太一样,所以说这次展览也是这样或多或少会着意把这部分强化,所谓公共参与性或者是关联,当然不能说这个作品是公共艺术,但是会强调,我会注重这些点之间的关联,会有这方面的考虑。跟我之前学这个专业有一定的关系。
纽约 9·11 遗址直射天空的两道光柱
雅昌艺术网:从你的创作里边我们看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教育体制对公共艺术产生的影响。如果说这个教育体系里边包括学科设置,包括教学方式。培养真正创作公共艺术的艺术家。
另外,工业科技水平对公共艺术的影响。因为你这八个作品都涉及到了多种材料、技术的使用,材料和你的概念之间如何融合、转译,达到最终的效果,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身体的感受,都是相互关联的。对于你来说,在后来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塑造上更多是主动的选择。有哪些经验?
郑路:之前对9·11这个事比较关心,我对事件的真伪很感兴趣,去纽约我想看看那个遗址和博物馆,其实去了之后消除了怀疑。现场遗址是两个巨大的坑,跟双子楼原来的尺寸是一样的,镶嵌的都是黑色的大理石,大理石表面全是流水,像瀑布一样,流量特别大。水汇集到到正中央的地方是一个方形的口。站在上面看非常深,但是看不见口的底端,只是看到一个侧面,看起来很恐怖的口。就像一个深渊。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才这样设计的。那么大的水流进入深不见底的深渊,很恐怖的感受。整9·11事件结合让人肃然起敬,站在那儿我心里非常难过,而且我看周边的观众没有看起来很开心的感觉,也都是很肃然的状态。就达到了特别好的效果。
用了几个手段,压抑的黑色,深渊,流水,都是很简单的元素,但是结合的好特别有效,特别震撼,体量也够大,下去之后有一个9·11博物馆。
现在每年9·11的晚上在遗址上会有两个大的探照灯直射向天空,美国纽约离着很远就看到两个往天上打的光柱,那天我走近那个光柱漂浮很多像飞虫一样的东西,说飞虫或者是也可能是灰尘,有一种运动的游离的状态,更增加了一种不确定性。感觉像飞升的灵魂似的。
结语
从郑路具有公共性的作品,提示出作品与公众之间互动的关系;公共艺术与新技术、工业水平之间的关系;公共艺术的学科体系与概念;公共艺术在今天的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裴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