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5-12 15:00
导读:如同一个以图像为食的视觉狂人,王波把涂绘这一行为极致化,日日夜夜的把颜料涂绘在各种材料上,堆砌出数量惊人的绘画空间。在我们驻足观看这些万花筒般的绘画时,王波的绘画空间又在日日夜夜扩张、蔓延着……
杜曦云(策展人、评论家)
如同一个以图像为食的视觉狂人,王波把涂绘这一行为极致化,日日夜夜的把颜料涂绘在各种材料上,堆砌出数量惊人的绘画空间。在我们驻足观看这些万花筒般的绘画时,王波的绘画空间又在日日夜夜扩张、蔓延着……
王波-《这么远 那么近组画》-50x50cmx15-镜面不锈钢板综合媒介-2013
王波-《这么远 那么近组画》工作场景
王波-《这么远 那么近组画No.A》-50x50cm-镜面不锈钢板综合媒介-2013
王波的绘画有明显的个人特点:色彩明亮、形象天真、笔触稚拙……这些绘画,每一张、每一块都可能让人目光停留下来反复品味。但他绘画时的动力和方式,更显他的独特。绘画对他来说,如同每天的日记,在日记里,他既记载每天遭遇的真实事物,也虚构他的白日臆想。他迷恋或依赖“涂绘”这一行为本身,通过涂绘来试图解决他的问题。他把自己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图像,不停的照搬和篡改到他的绘画世界中。在这个过程中,他把内心郁积的感受宣泄出来,既“疗伤”,也通过宣泄出的画面和宣泄时的具体行动,来反观自己。例如,在《这么近 那么远》等系列作品中,他直接在镜面不锈钢板上涂绘,长达几个月的涂绘过程,也是照镜子的过程,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可以看到自己涂绘时的动作、表情,如同一个心理观察员在长期观察自己,这种体验是相当独特的。
区别于主题鲜明的绘画,王波的绘画显现出的兴趣点,是碎片化的。他有意的强化这种碎片感,在很小的画面中,即时即兴涂绘。通过这些数量庞大的碎片式绘画来猜测画家的作画状态,王波类似一个绘画猎手,在视觉的丛林中让自己敏感起来,随时抓取触动他的图像,或者随时把感受转化成画面。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视觉感知能力被强化,他的身体本能和涂绘行动紧密汇通起来,本能的感知和思考能够更加顺畅的转化为涂绘行动,让涂绘本能化,逐渐形成惯性。涂绘形成惯性时,画家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每一瞬间感受可能更加敏锐,在让感受外化成视觉形象时,也就越轻松。
王波-《我和我的城No.1》-10.9x16.5cm-纸本丙烯-2014
王波-《我和我的城No.2》-10.9x16.5cm-纸本丙烯-2014
王波目前的绘画,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他的日常感怀,和他遭遇到的图像世界。前一方向中,他像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在日记般的绘画中记录自己每天的絮语,这些絮语关联着他的瞬间感受,或白日梦想。《时间的痕迹》、《我和我的城》中,他把中国传统绘画和他的都市风景拼接在一起对照。传统绘画时农业文明的产物,在依山傍水的悠然天地之中,是闲散宁静的生活步调。当代的狂躁节奏把每个人都席卷进去,生活在都市中的王波,在绘画中试图形成他自己的生活节奏。这些绘画大都信手涂抹,把当代都市生活的图景置入了传统山水、花鸟画面中,画中人则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着恬淡和快乐。《臆想记》等作品中,王波用绘画来编制他的世界,在这个色彩浓郁的绘画世界中,现实和梦想在交织中难分彼此,独处的青年人在如梦似幻的空间中,上演着他的欢乐和忧伤。但无论欢乐或忧伤,王波把情绪基调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不让它们有大起大落。王波把这类绘画称为“疗伤”,因为其中既有宣泄,也有调适。如果这些绘画是心灵的镜子,在绘画的过程中和结束后,又有对自己的反观。
王波-《时间上的这些那些》-100x70x3cm-钟表-25x25x3cm-布面综合媒介-钟表综合媒介-2013
王波-《时间上的这些那些钟表》-25x25x3cm-钟表综合媒介-2013
在《这么近 那么远》、《这些 那些》等作品中,王波有意直接面对他所遭遇到的图像世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像是最基本的信息之一,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生产、传播图像。和真相比,图像是和真相平行的另一个事物。但对于不在真相现场的人,只能通过图像来假想真相。涂绘也是制造图像的一种方式,身为制造图像的人,王波自己也在探究图像的属性。他把自己日常接触的大量图像转化到画面上,在涂绘这些图像时,更真切的体会这些图像的属性和力量。《这些 那些》中,他根据直觉来选择图像,画完一张时,直觉指引他再选择一张……。在用几个月的时间大量选择、涂绘过程中,他越来越深刻的触摸到了生产图像时的内在规律、图像与图像之间的逻辑、图像和真实世界的关系等。这是深潜入图像世界后的一次长久尽兴,也是对图像属性的进一步洞悉。这一系列绘画结束后,他好像病了一般,对视觉中的世界有了不寻常的体会。同时,这次深潜也让他更深的体会到了图像对人的控制:图像时代,世界已经被图像化了,看似直观、真实的图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或决定着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也就意味着图像在生产、模塑着人。《这么近 那么远》这一系列,如同“行动绘画”般,“涂绘行动”本身显得非常重要,在随时涂绘又随时观察自己的镜像时,王波也直观到了作为图像生产者的自己在生产图像时的状态。时时看到自己的镜像,这对王波来说是一种高强度的心理冲击,他感觉内心受伤严重,但也更深度的了解了自己。
王波喜欢涂绘,也勤于涂绘,在长年的涂绘过程中,越来越得心应手。不知不觉间,绘画、艺术正在内化为他的本能。他随时在捕捉自己生活中的瞬间体会,把它们转化成艺术作品。当他自己和观者观看这些作品时,他的直觉、想象和思考通过颜料等材质被表达、被记录,如同日记般。日记是否精致、完美,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的真诚度,以及它对真相的触及。
|
来源:墙报-人物 作者:墙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