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自然,如今是个时兴且讨好的概念。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产生的环境恶化、信仰缺失、文化焦虑等问题的悬而难解,近些年来,以不同方式走近自然的行为逐渐成为人们的热衷。无论是席卷全球的绿色环保运动,还是倡导健康生活的养生产业,再或是井喷发展的户外旅游,以及新近风靡都市白领的坐禅灵修,似乎但凡能与“自然”有所关联的事情,人们都会趋之若鹜,甘之如饴。而在当代艺术界,曾一度被忽略、但如今强势逆袭的水墨军团,也因多以现代手法表现“回归自然”的主题,而成为传统复兴大潮最被津津乐道的一支。
雪松的作品,尽管是油画,但山石、树木、动物的主题,黑、白、灰、褐的色调,流动随意的笔法,以及诗性的文人气质,很容易让人觉得他也是这股复兴大潮中的一员。的确,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发展背景与雪松自身的从艺经历来看,他与绝大多数同代艺术家一样,都接受了中西两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与艺术形式的锤炼,因此,其作品中呈现出国人惯常喜爱的题材与西方绘画语言的交融与碰撞不足为奇。然而,我以为雪松并非简单地钟情自然题材,或是尝试以西方的材料和造型语言,表达中国传统绘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意趣——事实上,评论家们对某某艺术家“融合中西绘画精神和表现手法”的评价,有时不过是一堆无关痛痒的空话或无奈应酬的废话而已。
在几乎所有艺术家都面临共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时,真正继承传统且有所创新的成功艺术家,并非因为再现了前辈同样的题材和表现语汇,而是先验地抓住了所处时代与社会的本质特性以及与历史传统的深层关联,并以符合社会革新力量审美趣味的方式创造性地呈现了出来——当这些力量成功登上新的历史舞台后,其拥趸和追求的艺术风格与文化精神自然成为新时代的风向标。举例而言,尽管当代多以宋画为峰,纷纷追摹,但并非完美再现宋风便是有所成就。且不说此举难于登天,即使成型,当代人也应有当代的文化表达。而这也才是真正的传承。
雪松心怀此向,因此从更深的层面来看,他的与众不同与表现自然与自然表现无关。自然题材的选择因为是国人身边常见之物(从古至今始终存在),含蓄自然的表达缘于东方民族的性格积淀(不会因为西方文化的强势消失),并非刻意追古或故作风雅,发现并以艺术的方式表现“现实”——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已知的和未知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在当代的变化及由此生发的全新意义,才是他感兴趣的。现代空间与中国审美间关系的探讨成为雪松的关注点。
众所周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当今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与方式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公共生活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由此艺术如何介入公共空间便成了不小的课题。20世纪由西方兴起发展的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成功地拓宽了艺术在现代空间中的表达领域,传统形式的雕塑也因本就产生于满足三维审美而继续彰显活力,而架上绘画却面临了不断观念化的挑战而不得不逐渐放弃“安身立命之本”的语言表达。特别是在中国,不仅油画因传入不过百年、尚未解决民族化的问题而无力实现创造性发展外,以笔墨意趣为乐的国画作品更是无法适应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功能性(理性)空间以及热闹多元的社交生活空间(如博物馆、影剧院、会议厅、餐厅、娱乐场所等)的展示条件而日现颓势。
雪松对此有自己的思考。首先,他根据建筑空间的尺度选择匹配的框型,或窄幅横贯,或竖幅联排,或立轴,或圆裁,隐约透露出古典水墨的形制,但采用了阔大的画幅(但并不意味着尺幅越大越当代),适合寻求视觉奇观的现代审美心理;其次,他以自然题材入手,本就符合当代人寻找城市“桃花源”与“在家出世”的心理。然而,他并未执着于物象的写实刻画与叙事性的情节表达,而是醉心于颜料在画布上偶发流动的抽象意味,因此最终的画面既有具体形象的轮廓又似混沌松散的痕迹,容易与习惯中西融合风格的现代空间寻找形式共鸣;最后,以单纯的黑、白为主色调,不仅抓住了传统水墨的色彩原理,而且适应追求简约大气、独立坚决、永不落伍的时代风格,自然更容易让现代公众接受。
影像表达,是另一种尝试。黑白高清镜头下微风吹拂、雨水滴打、云雾缭绕、鸟儿飞过的竹林,被以超乎常规的慢速方式呈现,熟悉的自然突然变得很不真实,一切都成了抽象的形式与节奏。此时,再若纠结中西艺术的融合与冲突便显得不合时宜,而如揣度是否借竹喻比品格修养更属刻板迂腐,心无旁骛地观看是唯一要做的事情。
其实,艺术家的所有努力只想借助现代文明的产物和方式观看与思考艺术本身,进而启发观者学会感知。爱默生曾经慨叹:“先人曾面对面地正视上帝,正视自然,而我们,却是通过他们去观照上帝和自然。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同宇宙建立关系?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心灵顿悟的诗歌和哲学,而只有传统的陈腐?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启迪我们心灵的宗教,而只有先人的历史?”从古至今,评价一位艺术家时,人们通常喜欢从他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文化修养以及品行德性等方面分析,得出“画品即人品”的结论。渐渐地,我们似乎丧失了依靠自身的感知与艺术、与世界交流的本能。而当你重拾感官时,无需远离城市与社会,“自然”就会出现在你身边,而精神的独立与灵魂的自由也将有所附依。
自然——自,然,找到自己,就对了。
汤静
2013年8月
作者:汤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