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63年生于安徽池州石台。曾深造于安徽教育学院、中国国家画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委、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市场》画院特聘画师,先后任江苏省张家港市书画院院长、张家港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张家港美术馆馆长等职。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中国画展、提名展、邀请展,策划并参与2008至2014“四季水墨——当代优秀艺术家中国画提名展”等。
徐华翔作品评论
华翔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步有几点值得肯定:
其一,实现了图式形式的当代性。为了这一步华翔努力了二十年,经历了由观念到情感以至语言的酝酿、追索与历练,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一步都有患得患失的冲突,每一步都有现实与理想的较量,每一步都无疑于与灵魂搏斗。二十年,是7000余个日日夜夜生命体验的凝结,华翔用二十年的时间记录着他对艺术的真诚。
其二,是当代性的俯拾皆是,假若你真心面对自己,真心面对你周围的世界,真心面对你身边的人们的生活,当代性亦即不期而至。有时候我会以为不必在寻寻觅觅中折磨自己,华翔亦只是把眼睛瞄准了自己朝夕相拥的山水、林木、村庄,正是这些熟悉得甚至不屑一顾的景象,改变了华翔,也成就了华翔。现代性说白一点,也只是你承认和接受你生活的现实而已。
其三,语言特性的形成也不复杂,倘若不刻意模仿别人的声调,而是依循你与生俱来的固有习性,抑扬顿挫地表达你的所见所闻,你就是你,不会有太多别人的影子,难道不是这样吗?多数有特色的艺术家都是依循这样的方式建立自己的语言特质的。至于语言的是非亦不复杂,亦如一个人从咿呀学语时起,渐渐把话说的清晰,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是人的本能,艺术家不过有更多的敏感,痴迷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因而把学习的行为延续至生命的终止。
文:杜大恺
在中国当下已步入城市化快速轨道、图像信息过度流泛、后现代文明已损毁自然生态的时代,徐华翔描绘的那些恬静的乡村或许已成为人们某种精神向往与情感寄予的家园。如此,那画面上的一根根线条、一层层折面、一簇簇点缀,都无不来自于他内心的感恩与眷恋。当然,他并不只是描绘那些自然的乡村。他画面中的这些家园,常常给人们带来一种新颖的视觉感受。他的画面往往压缩了某一固定的乡村空间,把空间的深度转化平面分割,并在其中重新组合线与面的结构。他常常拆解那些过于繁琐紧密的细节,而以简约的大开大阖再造画面的整体构成;他也常常聚合那些过于简单的空白,凭空捏造出一些富有意味的线面转折。树木往往是他打破画面平静的一种手段,交错离乱的枝桠在那些有着音乐般秩序感的房舍、院墙和石桥间形成了某种“破坏”性,但这种“破坏”也恰恰成为他打破画面“静”的平衡而向高潮升腾的音阶。其实,他的每一幅画面,都是一次崭新曲调的谱写,他既要在那些他熟悉的乡村里抽出某种点、线、面的抽象形式旋律,也要在这些旋律中安放平缓与紧张的视觉变奏。乡村是温馨的,但通过他“现代”审美的眼睛却给人带来某种陌生的不确定的奇特体验。
文:尚辉
从取材上看,徐华翔显然已经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入画标准和意境构成方式,那河流、那树木、那农舍、那小桥,无不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可以说是艺术家虚拟的境界,显得既纯真朴实又宁静清澄,有力强调了他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从艺术表现上看,他则完全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程式规范,成功地把来自皖南田园与江南水乡等景色转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形式符号,并且在借用传统界画的基础上组合成了特殊的画面结构。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他作画强调突出墨色之骨与画面之韵,而且总是喜欢用透明度极高的水色间以淡墨表现——少数作品中偶有上色,所以画中的景色表现得既纯净又有意趣。一般来讲,他的画多取中景,并将画面撑得满满的,从中不难看出现代影像的影响。
文:鲁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