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名家推荐——郭常信

  郭常信,油画家、水彩画家、版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祖籍辽宁省盖县。1941年出生,辽宁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分配到辽宁美术出版社。1972年供职于辽宁省美术创作组,1982年供职于辽宁画院,2002年退休。

  长期从事美术创作,许多作品发表、出版,收入多种画集、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部分作品获奖,并为中国美术馆、天津博物馆、辽宁博物馆、辽宁美术馆、俄罗斯(布)市博物馆和加拿大多伦多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或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200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在中国美术馆和时代画廊举办画展。2006年5月赴香港举办《乡情——郭常信油画展》。2009年1月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乡情——郭常信油画展》。2010年在大连艺术馆举办《乡情——郭常信油画展》。2011年6月和8月在美国的法拉盛和曼哈顿举办《乡情——郭常信油画展》。2012年9月在香港第三次举办《乡情——郭常信油画展》。2014年6月在鲁迅美术学院举办《乡情——郭常信油画展》。同月在沈阳日报艺术馆举办《乡情——郭常信油画展》。

  乡土、乡情、乡恋是著名油画家郭常信先生油画艺术创作中永恒的主题。

  在数十载的艺术生涯中,郭常信先生用敏锐的艺术眼光关注世界、关注家乡。他用自己现代的创作意识、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他讴歌生活在家乡黑土地上父老乡亲的勤劳善良,赞美改革开放后的家乡巨变。

  本月21日~25日即将于鲁迅美术学院开展的《乡情·郭常信油画展》上所展出的百幅乡土风光画作,来自画家对改革开放后乡村巨变所表达出的一种真实情感,亦是对画家“作画几十载,乡情终未改”这种执著精神的最好诠释。

  质朴的守望

  郭常信先生用艺术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现代化的创作意识所表现的乡土气息浓厚的系列油画给人一种真实感,读来令人感动,这源于画家对生活在这片热土上人们的熟知。

  郭常信的童年是在辽南盖县的农村度过的,父母同为乡村教师。母亲教过音乐,父亲教过美术,可以说,父母就是他学习艺术的启蒙老师。

  郭常信的生命与养育他的家乡紧密相连,自然的生命与活力始终启发激活着他的灵感和思维。辽南老家有他熟悉的花花草草,有割舍不断的浓浓乡情。因而他选择了一种率性而质朴的形式和语言方式,去表达他对自然的深情。这是一种单纯与真诚的表现,他在这里获得了创造的动力和体验自然世界的激情。创作灵感因为内在的和外在的资源丰厚而不可遏止,并时刻鼓舞着郭常信在艺术上的不断探索和标新立异。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真诚,而艺术的真诚则源于画家对生活的真诚。郭常信为了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早年常到辽南农村体验生活,创作了《爷爷和孙子》、《乐在其中》等水印木刻版画。上世纪80年代初,画家到盖县东部山区,深入生活,腊月进村,过完春节才回来,真可谓满载而归。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新春乐》组画9幅。其中《丰年瑞雪》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参加了第八届版画展。《乐满山乡》、《爷爷和孙子》也分别参加了全国美展,其中《爷爷和孙子》在辽宁省美展中获奖。他创作的《宝宝赶上好年头》作品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郭常信充满浓郁乡情色彩的系列写实油画,体现了他在审美感受上的独到性。他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和个性化艺术语言的提炼,使自己的艺术更深刻地表现现实生活。

  在题材选择上,郭常信不赞成过多地着眼于农村愚昧落后、苦涩感伤,乃至抑郁情调的农村风情,而意在挖掘、发现农村中那些闪烁的、跳跃的、唱着生命之欢歌的情景和人物。

  从那一幅幅看似平淡的画幅中,画家不只是对他所熟知的乡村的逼真再现和模拟复制,也不是简单的技术表现,而是将新时期农村中那些闪光点,改革开放后农民脸上流露的满足、向往和由衷的开怀大笑给予心灵的提炼与纯化,使之成为纯精神的表现形式。

  这里有画家到太行山区体验生活时到贫困大学生家中走访后创作的《山娃上大学》,有在辽南写生时见到乡村女教师为学生热饭盒这一细节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所创作的《山村园丁》,有表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新鲜事物向往的《端午》、《姐俩》、《悄悄话》,《窗花》,有农民富裕后抬着花轿红红火火办喜事的《山乡娶媳妇》,还有表现辽南风土民俗且已近失传的《烀饼子》、《老井》,表现改革开放后带来新变化的《网购新手机》,山沟里开美容院的新鲜事物《美在山乡》,表现山乡富裕了儿童也开上了玩具电动车的《保驾护航》,亦有反映军民鱼水关系的《情系边关》等等,这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表现过程。由此,画家自我生命的感受和体验,也在创作过程中和作品中得到净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体验。

  在这一体验和感受中,作者触摸到了艺术规律和本质,感受到了艺术真谛带给他的和由此而产生的豁然开朗的心境。郭常信认为,只有这样,艺术才能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艺术作品才能使人产生共鸣,才能使人感动。也唯有如此,才有了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才有了生命形式的丰富性,才能不断在创作中产生新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形态,或许这就是当代画家的责任和使命。

  有机的融合

  在油画艺术创作中,郭常信将西方的传统写实技法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蕴相融合,因而,他的油画作品具有中西方油画艺术所共有的审美特征,传神、清新、质朴,乡土气息十足。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管窥到这种中西方艺术完美融合后所带给欣赏者的视觉冲击力和极强的感染力。

  从作品《端午》、《窗花》、《山乡娶媳妇》、《悄悄话》、《姐俩》、《花季》等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画家以清晰精细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示主人公顾盼的神韵,其所展现出的东方民族服饰的韵味和情调,以及人物的气质和所着服饰的质感无一不被画家表现得淋漓尽致。

  郭常信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艺术符号表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述了劳作、生活在故乡热土上人们的愉悦和欢笑。他用色彩来抒发对热恋着的乡村的赞美和眷爱,他用厚重的笔触将水乡风情表现得神韵飞扬,他调和不同的色调将所表述的人物塑造得情感丰富、多姿多彩。他通过画面展示出的都是他眼中所望、心中所想,因而他的作品读来令人感动,令人向往。

  坚持写实绘画始终是郭常信数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正如郭常信曾在他自己撰文的《我喜欢写实的绘画》中所道出的,“我喜欢写实的绘画,因为写实的绘画是一种大众的语言,是一种国际的语言,能和更多的人交流与沟通,我搞写实绘画多年,用我的作品和国内外的观众做感情与心灵的交流,不曾遇到障碍。从农村不识字的老爷爷、老奶奶,到城里见多识广的各层领导和专家教授,从久别故土的华侨,到不熟悉中国的洋人,他们都能读懂我的画,看透我的思想。我从他们那赞许的表情中、会心的微笑中,得到了最大的快慰和满足。”

  纵观郭常信系列乡土油画,我们从中不难发现,画家的创作已经不仅仅只停留在对乡村现实生活简单的、诗意化的描绘上,而是将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对当下文化艺术思潮的思考融入其作品中,因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人性化的一面,更可以感受到作品已具有一种历史的承载,具有一种人文精神的关照。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