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问:请您介绍下此次“工·在当代”的参展作品。
答:此次展览的三件作品材质上用的是纸本综合,在绘画中,纸一般被用来作承载的基底,在这几件作品中,同一种质地轻薄的皮纸同时也成为表现媒介。“画”的修辞被贴所替代。
《山门》这件作品是对传统山水“石分三面”体积方式的再诠释,作品中山体结构被扁平化处理,以纸的平面空间和山体的视觉体量进行平衡与衔接。
颜海蓉 《山门》 93cm×193cm 纸本综合 2016年
《纸上纸》系列作品源自于以纸来还原纸的概念,用中国画装裱中“飞托”的手段产生笔意与形状,利用纸薄且透的质地特点实现层层积染的视觉美感。“纸”的身份在这系列作品中发生了转译,纸既作为物质的真实存在,亦作为修辞的手段和修辞本身存在,同时还还原出被修辞的“纸”。
颜海蓉《纸上纸Ⅰ》 102cm×183cm 纸本综合 2016年
问:本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首次采用了“个案研究”的形式来呈现艺术家的作品,您对此有哪种展示方案?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个性化的大展形式。
答:我的三幅送展作品是弱空间的平面呈现,考虑到美术馆的大空间和大体量的展墙,针对此次“个案研究”的呈现形式,我的送展作品在选择上除了视觉上的考量之外,也是针对某一问题的具体探索,三幅作品针对这一具体问题以三种方式去探讨。
这种个性化的大展形式在展示同时代不同作品的同时更能展示个体艺术家对于作品的思考,创作方法及文案的全面呈现可以使作品摆脱单一视觉观感,比较立体地呈现个体艺术家的作品,每一个个案的呈现又会组成当下的工笔景观。
颜海蓉 《纸上纸Ⅱ》 97cm×181cm 纸本综合 2016年
问:近几年工笔画外延被不断拓宽,人们对工笔画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这一届展览中还加入了水墨艺术家,您如何评价这一现象?您认为“工笔”的核心是什么?
答:“工笔画”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其具体的时代背景,一个概念的产生都对应着那个时代的脉动和文化诉求。工笔画外延的扩展反映的是当下人们心态的开放与包容,也是创作回归人文本体之思与艺术本体之思的多元呈现。比如“中国画”的名称是近百年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名称,“中国画”经历了“中国画”──“国画”──“中国画”三次名称的变化,现今,“水墨画”已由最初的以墨为主的中国画分支逐渐在很多场合指代“中国画”,当“水墨画”从“中国画”的文化身份中跳出时,既是中国画面向现代文化的探索,也是跨文化发展的一次超越。问题中所提及的水墨艺术家应该是作品偏写意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我也比较熟悉,他们作品的价值核心都不是体现在笔墨的程式语言层面,可以说,旧有的“工笔”、“写意”概念在这些作品的界定上是失效的。
如果将“工笔”的概念回归本源,我们可以看出,它所指的是较为工整、繁密的作品,并非是一种技法或视觉呈现,当“工笔”概念在自身内部不断完善的同时,可以说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束缚与向外延伸的遏制。近20多年“水墨”概念的提出使得它的指意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了跨文化的审美,也使得“写意”与“工笔”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艺术家的思考层面。我认为“工笔”的核心不仅体现在它工致、细腻的视觉层面也体现在严谨态度和投入的工作量上,更体现在思维的“工”上。
颜海蓉《昼夜不舍》94cm×151cm纸本设色2016年
问:面对传统的时候,您选择了对其进行改造或者抽离,那么您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图像进行当代转换呢?您想在其中传达怎样的一种在当下的感受?
答:对传统的尊重与不满足并不矛盾,创作往往需要动机,动机也是驱使创作作出变化的原动力。我的作品现阶段出现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对上一个阶段作品的不满所作出的调整,这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的一个原因,另外,我们也很难对自己所处时代无动于衷,那么与社会对接的同时,自我经验与生活体悟很容易会带入作品之中。我认为传统应该是养料或是语汇仓库,在当下的语境中它可以成为创作过程中的某个因素存在,推动作品趋于完善。
颜海蓉 《沉思的最佳姿势》 182cm×91cm 纸本设色 2016年
问:您认为要完成“传统语言的当代转换”其中最需要的一环是什么?而“工笔”的“当代性”又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传统语言的当代转换”是多层面的问题,首先是“传统语言”问题,它可以是传统笔墨审美样式,也可以是传统图式和程式化审美,也可以是士大夫的胸中逸气,也可以是宫廷的雍容华贵等等;作为“当代”的表述,可以是“当下”的时间概念来表述也可以是作为大写的Contemporay Art这一专有名词的“当代”来表述,如何看待传统和如何看待当代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我认为传统不能成为负担,非要去把传统怎么着,无论是讲继承还是讲反叛都是要求我们放弃当下的体悟与创造去将自己置身于桎梏之中,我认为水墨应该进入“自觉”,不仅仅是艺术本身的“自觉”,也是人本的“自觉”,它是艺术家置身于当下的文化体验与生命经验,立足于现实土壤,在理论与实践中建立多元、多层次的知识结构与文化形态,“工笔”亦然。
颜海蓉 《某之十四》 30cm×30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6年
艺术家简介
颜海蓉,女,1978年出生于湖南株洲。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田黎明先生。
主要展览:
2016年
关注的力量——青年水墨作品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2016中国当代水墨学术邀请展,威海市美术馆,威海
2015年
六城纪·中国新水墨联展,山东美术馆,济南
艺术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
2014年
隐The Unfathomable,今日美术馆,北京
双轨迹_关于老鲁的一次写生,芥墨艺术馆,南京
墨向·非常态——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易·观”第四回展——当代水墨的十个个案,时代美术馆,北京
质·新水墨·切片系列展第三回,新绎空间,北京
2013年
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