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12-30 00:00
本次展览也是北三街艺术机构(N3 Gallery)开幕展
12月29日下午3时,“三人画展”于北三街艺术机构(N3 Gallery)开幕,作为N3 Gallery启幕首展,展览邀请夏小万、毛焰、马轲三位画家,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
展览邀请夏小万、毛焰、马轲三位画家,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艺术家与策展人均悉数到场
展厅现场
看到这三位艺术家名字的时候,会惊异于他们的背景、风格之间的诸多差异,困惑为何将此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融汇于一处举办展览。但细想之下,三人确实拥有一些相同的特质,他们都注重自己精神性,绘画性,风格明晰,并与主流艺术保持适度距离。来到展览空间之后,也立刻被这种感受占据,并且三人的作品互相参看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妙处。本次展出的作品来自于他们的不同阶段,它们有各自的企图和相异的状态。针对本次展览崔灿灿认为:“'三人画展'是一个普通的名字,也是一个平常的展览。它借用绘画展览的最初形式,以人数和地点为名称,例如“九人画展”或是“公园画展”。这些展览通常会印制一些请柬,举办类似茶话会的座谈,并在艺术刊物上发表。那时,还未出现复杂的艺术状态和领域,也没有“策展人”和“艺术圈”,事情简单、明确。画家只是画家,画展是漫长生活的一部分,几个志趣相和的同行,聚在一起,彼此看一下画的进展,聆听一些意见。 ”
开幕当天到场的嘉宾与观众非常多
展厅灯光、地板、墙壁之间的搭配非常统一,但在这个角落还保留了一面斑驳的墙壁,可谓“破”与“立”的惊喜
展览现场的观众
夏小万:出于本能的创作
“自由变形”的意识贯穿了夏小万创作的各个时期,此次展出的8件作品横跨2000年来至今,涵盖了他从2003年左右开始的“空间绘画”代表作,即基于自由视角的观看方式随之产生的图像的千变万化。 作为三十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一个特例,夏小万尽管参加了“89现代艺术大展”,“后89中国新艺术展”等与新潮美术运动相关的重要展览;也受邀参加“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等学院系统中的展览;但他的创作始终游离于主流话语之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这个历程中,我其实没有太明确自己是一个什么位置,到现在也是这样,这已经成了一个习惯。像一个人使劲想跟, 跟不上的人一定就成了他者了。” 夏小万的创作始终在自我的系统中运转,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的创作方式,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沟通点。“我不太容易因为相信了一个新的思想、新的理念, 改造成另外一个我,我不善于那种理性化的思考问题,从我的创作中是可以找到这个线索的:创作更多的是出于本能的需要。” 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张晓刚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小万作品中一贯的人鬼神三位一体的天界视觉,多义性隐喻式的思维指向,古典式的厚重与悲怆感的奇异想像一直使人迷恋震撼,同时也使他对时尚潮流始终保持着来自“灵界”的俯视与关注。”
艺术家 夏小万
夏小万 《无题》72x101cm 纸上色粉 2011
夏小万 《无题》78x110cm 纸上色粉 2003
毛焰:肖像画里的精神世界
“人像系列”是毛焰绘画题材中的唯一线索,此次展出的8件作品除了《小戴》外,其他七件均为“托马斯系列”。在毛焰看来,画了那么多的托马斯,实际上就是用一辈子的时间画了一张画,而这张画的主角是自己。 1998年,毛焰遇到了在南京学习汉语的卢森堡留学生托马斯·路德维德(Thomas Rohdewald),从2000年至今,托马斯几乎成为毛焰笔下惟一的主角。他被画家略去着装、微闭双眼、神思迷离,甚至不辨男女,成为真实以外的“拟像”,徒具人形。托马斯在他的反复描绘中,外表的时代特征已被消弭,仅剩人类共性的精神浮现其中。 著名批评家栗宪庭曾在《写实主义的探险》一文中将毛焰列为中国新写实主义的代表,称其刻画了“一个个表情正在消失的时代肖像”。灰色调、敏感的造型以及斑驳的笔触,使毛焰的作品无论在自然光下还是展厅灯光下都不会丢失画面的细节和生动性。毛焰探讨的不是“肖像”的意义而是“肖像画”的意义,是借用人物的轮廓和动作来完成线条、颜色、构图的实体化,是在写实主义的框架下探讨深幽微妙的人类精神世界。
艺术家 毛焰
毛焰 《Thomas 2015》(未完成)36x27.5cm、130x90cm 布面油画 2015
毛焰 《椭圆形肖像画》53.7x72.6cm 布面油画 2010
毛焰 《小托马斯2007 No.2》36x27.5cm 布面油画 2007
马轲:高度概括的自我的表达
此次展出的7件作品为2006年至今10年来的创作,“一个画家的形象”总是在马轲的画面中反复出现,或明或暗。 形式上的简洁明了与内容上的晦涩难懂共同形塑了马轲强烈的个人风格,从马轲的画面里我们能看到很多,譬如,秩序、规范、愤怒或者生命力。他作品中的紧张感“源于这种略带距离的亲近感和一个光环式的中心人物,以及来自二号参与者的矛盾情绪。他显著强调对黑色的运用—从普通的背景到一个构成成分。当用于背景时,它并不是要与其他任何对比色一起达成一个表面的视觉情节,相反地,它代表了无限蔓延的空间和时间,一个远离了画面中压扁了的空间,从而营造出一个庞大混沌的虚空。” 马轲强调自己的画面是自己的表达,这种“表达”无意识的被普遍化了——他用绘画的方式“表达”的自己,概括着很多人的影子。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女人还是男人,都是自己的象征,也是人性面貌的体现。“他的作品涉及的是集体主义的统一社会中的个体异化,但是,这些观察总合却转变成一个人类经验的精华所在,且并未受到文化或特殊事件的限制。”
艺术家 马轲
马轲 《喇叭》100x70cm 布面油画 2008
马轲 《游戏2》200x150cm 布面油画 2016
马轲 《游戏》90x130cm 布面油画 2013
展览将持续到2017年3月20日。
来源:hi艺术展览资讯 作者:朱赫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