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代意象”展览,着重对一批人物画家的梳理,已获得“2017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审批,将展示一批画家的作品,以见当代人物画家对时代风貌和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旨在体现和传承中国写意精神的文化理念。通过梳理这批画家独具个性的精神意象和笔墨形态,将成果性地呈现新时代画风的人文精神和学术理念,以期促进对人物画本体语言与形式结构的挖掘和建构,从而对写意人物画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提供启示。
李孝萱,1959年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随笔
文/李孝萱
1985年前后,没有一个人物画家在创作时更多地考虑背景因素,尤其是在背景中出现灰色。当时我考虑如何造境时尝试了这种手段。当初我意在造境,不是为了掩盖笔墨与造型的缺陷。现在大家不染一下底子好像就成不了画,其实根本就是无的放矢。
我八十年代创作的符号如今一直在许多名家的作品中延续着。我意不在澄清这是谁的唯一,这是无聊的,我强调的是在特定语言表达中意义的有无。
幻灭·幻妄1 29.6×20.3cm 2016年
我那批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画发表了数次,重复它肯定有原因。
第一,为什么“黑”。最早卢沉先生问“怎么画得这么黑,又这么亮”?对敬爱的先生毫无保留。隔了半年多的宿墨加新墨调在一起,方法为积墨,非顺势描,而错势写。亮应该是中国画的素养;黑的原因非因黑而黑,而是因意而重,因情至本;
第二,这类画几乎都是模特和速写原型。我厌倦面对模特进行描述,麻木下毫无兴致。它构成了学院的病。我讨厌仅做翻译人,想建立独立秩序。如此一来,模特成了映像,生命印迹、人生感觉变得重要,而传统语言、现代语言成了手段。
幻灭·幻妄7 29.6×20.3cm 2016年
沉浸在古人的情境中得欢作乐实属无奈,古人如此我亦奈何!往古文人骚客一身抱负却泪水滴襟,孤也罢,愤也罢,傲也罢,终了无门。故远离人世之喧嚣,高蹈尘寰之遣世,穿越屏障之独立,驱动心象之自由。
这世上好像少有真的,一切都在相互原谅和相互谅解中疏远。约定好的相聚被记忆抹掉,不再遥望却己物是人非。距离就像屏障,隔绝人的情意,唯一没有被剥夺的是独自忧伤。
幻灭·幻妄13 29.6×20.3cm 2016年
画家要有想法,所谓想法即思想。人要思想,势必得弄清楚能够思考什么。就是说我们对人生进行思考前必须要对思想有所思考,否则会盲目,会没有着落、没有秩序。
生命和人生、宇宙和知识的概念无疑是要反思的。人往往在生命当中最困惑和迷失的是由于经常有着为什么。我们开启心灵的出口,凭着好奇和兴趣,还有追讨,才能画画。
幻灭·幻妄18 29.6×20.3cm 2016年
立志不随流水转,留心学得古人难。
闲来之笔,是解满眼闲愁。
谁解深意,唯有君知。
幻灭·幻妄9 29.6×20.3cm 2016年
很多拙劣不堪的画都冠以所谓“创新”,是为瞎画的借口。理由源自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碰巧契合了那些热衷名声、投机取巧之辈的心机。这句石涛当初一时“痴绝”下的误言,与其真实做法截然相悖不论,实乃画论之中后人断章取义的结果。
就我个人而言,既不废言也不妄言,更不时髦于观念的西方进步论。骨子里从来没有决裂式的叛逆,相反却感怀着石涛“下古之画,渐渐薄矣”、至元代则“恐无复佳矣”的感叹。以山水画而论,清人自愧,今人又有何颜面呢?一派今不如昔的现状,山水、花鸟包括人物绝然如此。
幻灭·幻妄19 29.6×20.3cm 2016年
总在耗神地补救着,这是明白常识后的行事。虽有力不从心之感,但却无愧于心。
一个人习惯了坐冷板凳,忽然不坐了反倒容易生病。因为心里的热度、妄想、遥望都被游离的梦魇取代。黯然神伤后也就丧失了心外的兴趣,不管外面热闹,只求今天无事。
一个人有了意志就会纯粹,有了简单就会纯洁。“厌恶之心”脱却俗尘,“难得洁癖”才会生出境界。
头像系列11 145x97cm 2007年
作者:李孝萱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