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访碑(19)|“阴传”之秘得解

    “阴传”之秘得解

2013年4月19日   雨   巴中南江


昨晚就计划去另外两处文物点,并且和文化站的同志取得了联系。但不想晚上便下起了大雨。这场雨对于川东、北地区而言真可谓久旱逢甘露,但是却给我的考察平添了很多困难。

早上醒来就开始犹豫是否按计划出行。当我坐上开往云昙乡的班车时,雨越下越大,打电话和文化站的周诗航站长取得联系后,他说雨天去那些地方很难走,没有车,还要步行两三个小时。尽管车上热心的当地乘客说并没有那么远,但因为具体情况不清楚,雨天下乡考察确实很不方便,特别是还要到墓地去,最后只好作罢返回旅社。

上午9:00左右,我冒雨再次来到了通江文物局。席凯局长详细了解了我的一些情况。在交流中可以看出他对文物工作的热爱和深深的责任心!因为近几年明清墓葬建筑构件常常被盗,地方文物部门几乎无力保护。因此,他对我的工作一方面表示支持,希望这些东西得到学术研究和价值的肯定,但是另一方面又确实担心这些精美的墓葬建筑被外界知道了,其命运尚未可知!“不宣传就是最好的保护!”是当前无奈的选择。

从文物局出来,走出好远,整理东西时发现自己带的那本打印资料居然忘在他办公室里了,只好再回去一趟。哈哈!好事多磨。雨还是没有要停的迹象,于是决定改变计划,先回南江,再访张李邦。他之前带信来说,送我的雕刻已经打好了,让我去拿。从通江到南江约3个小时的车程,下午便回到了家里。

次日一早,告别父母,从家里出发,去拜访张李邦。因为头一天下雨,没有硬化的土路只能步行。好在雨后的春天,满眼的绿和各色的花让人感觉格外地愉悦。 

5gK5QrONUFMyhsdduoBW6avrEbH4IUJytht7VY49.jpeg

雨后村落

之前联系得知,老人的孙子外出打工,孙媳在镇上照顾孩子,只有张李邦一人在家。到了他家发现关门上锁,正着急中,附近有人告诉我,他在后面“收水”(即将雨后水流引入收割完的麦田,进行牛耕以备插水稻秧苗)。这会儿他已经知道我到了,正打算回来。原来,他孙媳妇早已打电话告诉了邻居。只见老人赤脚挽裤,身披棕衫从田里出来,身板依然硬朗,精神状态颇佳,像这样年纪的老人还能耕田耙地,着实令人敬佩。

交谈中,老人说,你看看这两件石雕吧。我进屋将他们搬出来,两件石雕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为当地常见的浅红砂石,浅浮雕雕刻。其中一件横向的便是他雕刻墓葬门楣处常用的题材“李渊大战临潼山”, 图像四周用单线圆角框饰,其实雕刻的比较简单,造型也难说精彩,但是老人的情意却令人感动。

XjCkWoyna6ZOETZ40pxt4csCTZykJcApez8pJbJB.jpeg

张李邦老人雕刻的“李渊大战”

引起我较大的兴趣的是另一幅纵向排列的门神雕刻。其造型手法与前者不同,显得整体、浑厚,人物衣饰有了很多的细节。老人告诉我,这是他从重孙的美术教科书上选的题材。我让他找出来一看,原来是小学美术课本上的一幅年画。两相对比,发现很多颇有意思的现象,这也许是考察民间美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研究视角。

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他从众多的图像中特别选中了“年画”这种图式,而非其它。可见这种图式对他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或许是传统文化的习惯性;又或许是年画图像的平面、概括对于其雕刻而言的便利性;亦或者是墓碑雕刻注重戏剧人物形象而非现实的形象,从而使他自觉地做出了选择。遗憾的是,我当时并没有对这一问题与他进行深入地交谈,否则的话,这倒是一个研究民间美术图像传承和成像手法的好例证。但可以看出的是,他在题材上也仅仅参照了这样的图式,而不是被动的临摹。当然因为艺术媒介的差异,从平面的绘画转换成立体的雕刻,其造型表达上有些取舍,也是自然的。

可以看出,人物的动态、手势乃至基本的装束还是严格依照了年画,但是年画上丰富的线条被省略了很多,背旗帽冠直接取了直线。不过人物的面部显然是依据自己的习惯或传统的人物雕刻手法,特别是对左边的尉迟恭的“脸谱”进行了整体化的处理,但还是可以看出其“临摹”的痕迹。手的处理,则明显力不从心,显得比较粗笨。从其衣纹和装饰的处理来看,一方面依照了原图的基本结构,如腰带、铠甲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其他很多地方的交代模糊不清,人物前臂衣袖和脚部鞋子等处的处理更是“不知所云”。但是也可以看到,为了达到像原画那样丰富的视觉效果,雕刻采取了添加一些团花,组织了很多抽象的阴刻线条等处理手法,看上去倒也整体。

2TO4qw7H1aCymCxTuxxICw1Lwl5pig9AqNJ9YcwB.jpeg

张李邦老人仿照年画印刷品雕刻的戏曲人物

在搬出这些石雕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了老人所用的工具,真是出乎意料的简单,就四五支长短不一的尖头或平口的錾子,一把手锤、一个墨斗和一把直角铁尺,都已经锈迹斑斑了,估计这是老人最后留下来的物件了。他说现在已经打不动了,这两件雕刻还用了打磨机来处理。

dFm0OBpEsNUssB1fko0qCf5fiAKH3tizTUPPPxXt.jpeg

张李邦老人所用的工具

我也不便久留,因没有车,礼物只好暂放在老人家里。我们再次经过他和妻子的墓碑时。我特意看了下碑文,其上写道:“……父千里不幸,亲身外赴,骸骨归祖莹。民选为幹集体……而成,刊碑阶砌钻研犹精,石雕刻划栩栩如生,复学……带门徒个个则能。公今年则能老亲造墓堂,诒谋子孙人……予为之诗曰:吉人吉地归吉人石雕刻画称奇能。堂叔李学盛撰 孝男张智德媿书。”(省略部分为被门罩遮挡)正中刻纪享年¨¨寿正/淑性二位之合墓表¨为空白处,是老人去世后再刻上他的名字。碑版左下有一块专辟空间上书“门徒”,下面从左至右竖向刊有15位门徒的姓名,落款“徒弟刊立”字样。看样子,该碑主要是他的徒弟们孝敬老人的。这也许是对一位民间匠人身份和地位的最终总结吧,也或许是老人向其徒弟们传授其技艺的最后一课。

CtEH0CbmObGLoxzz3EuOXezVhxtGmPZgDqLQoXy6.jpeg

徒弟们为张李邦夫妇打造的墓碑

临走时,我想为他拍摄一张照片,老人竟很自然地走到墓前的碑蹬上坐下来,这让我一下子觉得有些惊异,但对他而言却是那么坦然,表情安详而平静。墓地就在距离他房屋左边不到十米的地方,他脚边有一个焚烧纸钱的洋瓷盆子。墓后的树已然郁郁葱葱。

chcxo2J1jYGu6C5qn6eIkuWwLhhUISQ09Jyae04g.jpeg

张李邦老人坐在自己的墓碑

告别老人,在回程的路边发现了一座石雕墓,规模较小,但形制却比较特别,看雕刻风格应该是张李邦老人做的,走近看碑版上的确刻着他的名字。这实际上是一个神主碑的变体,加大了碑帽和立柱外侧的部分,立柱外侧造型为一个向下弯曲的瓦垄形成的屋檐,下面的空间又构成了一个类似三洞碑的样式。门罩上的一幅“太白醉酒退蛮书”,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

zNvBB3F4wYTI23xVof9z6jEku5X9AdbYIncj3whq.jpeg

张李邦修建的一座组合形制的墓碑

又走了约么半小时,看到路边有一座形制很熟悉的墓碑,以为也是张李邦老人打制的,因为该墓碑的造型和他儿子的墓碑一模一样。墓碑左、右次间檐下有同样的横枋及方头垂柱、檐顶和明间檐的山形脊饰,特别是次间的结构和窃曲纹装饰,以及衬鼓上的男女武将人像雕刻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一开始以为这也是张李邦老人的作品。但该墓明间门罩上的那幅“滴血认亲”的戏曲场景,人物动态和构图显示出更高的技艺水平。碑文显示,这座墓主为李懋美的墓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墓葬匠师为侯定全。

pWyHnzGA7aBuf03iU1dcMZLt5mumgule61DrMYAS.jpeg

距离张李邦家不远的李懋美墓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一下子,我似乎明白了张李邦老人所谓的“阴传”师傅,是怎么一回事了!或许是老人对打碑技艺的痴迷,于是就用心观察揣摩以至于魂牵梦萦,加上自己聪明勤奋,自学成才地开启了自己的打碑生涯。

图文|罗晓欢       编辑|陈在丹        审校|门     吉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手机用户2975229

      阴传,首先与梦有关。但民间流传较广的阴传技艺,包括程咬金在梦中学的三板斧功夫等,可能与佛教“梦授真经”的传说很有关系。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