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包罗万象的寿山石雕创作题材,不难发现寿山石雕刻家对“螭虎”的偏爱。单是福建东南拍卖十余年年释出寿山石雕高品中,就有“螭虎”不下数百只,它们虎相龙身,姿态万千。其中有爱穿环嬉戏,爱成群结队出没的,也有一只独坐的,自带王者气质。上可乘流云而去,下可戏海浪而来,自在而威猛。
最初,螭虎形象只是龙的变体。
追溯螭虎的踪迹,可以从战国时期开始。那时的螭虎被视为“战无不胜”,常作为玉璧、玉剑、腰带上的纹饰。后来,自秦汉始, 螭虎被当作权力的象征出现在皇帝、皇后的专用钮式中。
汉代的螭虎方齿宽唇,短耳鼓目,多用阴刻、浮雕表现,其造型虽简单、拙笨,却拥有生动活跃的力量和气势。
“沉迷汉风”的宋人也依样画葫芦,学着汉代人刻螭虎。可惜“画虎画皮难画骨”,灵动的气韵有了,但是力量和气魄却减弱了。西汉皇后之玺
到了明清时期,螭虎工艺从浮雕走向圆雕,造型从装饰意味走向独立的审美个体。在地上“趴”了几百年的螭虎,也终于迎来了“站起来”的一天。
对比汉代和清代的螭虎印玺,汉螭形体尚且稚拙,线条简略,没有过多的雕琢。清螭造型更为完整,形态灵巧生动,其外形不再“马马虎虎”,拥有了更多的细节刻画。比如拥有许多寿山石印的雍正帝,他的诸多印玺如“兢兢业业”、“为君难”等皆是寿山石螭虎印玺。从印文可以发现,这枚印章对于雍正而言,不仅是权力的载体,更是用来自励自勉的珍爱之宝。这些盘踞在印台上的螭虎,姿态、动作更加丰富有趣。 寿山石随形纽“嘉庆尊亲之宝”
另一件嘉庆帝的寿山石随形纽“嘉庆尊亲之宝”,周身满雕山石树木和出没其间的螭虎,造型复杂,代表了当时宫廷寿山石雕刻水平。可见,此时的螭虎造型已经不满足于个体的表现,而进入了构图的层面之中,增添了“可观、可赏、可玩”的意义。从战国、汉代至明清时期,螭虎的形象在历史中不断进化完善,从龙的变体渐渐脱离,显露出独特的面貌和气质。再看如今的寿山石艺术,螭虎造型在走向更加奇险、繁复的同时,也成为了考验雕刻师技艺的试金石。
周宝庭 都成坑石 九螭穿环摆件
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宝庭,他就曾雕刻过两件以“九螭穿环”为题材的作品。在数个连环之中,九螭凌空飞跃,自由穿梭,其灵活的身姿映衬在精巧严谨的布局之中,显得堂皇大气。在雕刻师的有意经营之下,螭虎不断与玉璧、玉环、钱币、祥云、灵芝等元素相互结合搭配,衍生出了各式各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再是力量、权力的象征,也更加贴近日常,成为表达祝福与盼头的富贵吉祥物,进入寻常百姓家。
毫无疑问,不断进化的“螭虎”,是寿山石经久不衰的魅力来源之一。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