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按:惊闻肖惠祥老师于2022年7月14日在长沙仙逝,悲痛不已,特转发多年前为她撰写的一篇小文以示悼念。肖老师一路走好!
肖惠祥(站立者)在创作机场壁画时与同仁们一起讨论画稿,摄于1979年左右。
今天的艺术青年,知道肖惠祥的恐怕已经不多了。但在二十多年前,肖惠祥和她的艺术却是驰名艺坛,誉满京师,尤其被许多艺术青年所追慕。我还记得1980年前后,首都机场壁画赫然而出的情形。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道视觉帏幕,机场壁画挣脱了多年政治题材的束缚,将形式探索放在首要位置,呈现出一种优美的装饰风格,堪称中国新艺术的滥觞。而在这一组全新的系列壁画中,就有肖惠祥创作的《科学的春天》。
关于机场壁画,现在人们谈论比较多的,主要还是袁运生的《生命的赞歌》。其实,无论是从造型的形式意味,还是从题材的现代意境,肖惠祥的《科学的春天》都要更加指向未来,也更具有现代艺术的风格特征。难怪多年以后美术批评家栗宪庭会为此而专门撰文,对当年肖惠祥和袁运生的艺术作一番比较分析,认为肖惠祥的艺术在抽象的自由发挥度上,要比袁运生更胜一筹。的确,就摆脱政治影响的艺术纯粹性而言,当年的肖惠祥是走得最远的画家之一。
肖惠祥,湖南长沙人,出身于大户人家。尽管早年的肖惠祥,也曾饱受战乱之苦,几度颠沛流离,但由于富裕的家庭环境与良好的家教传统,她的少年时代还是得到了系统而完整的教育。这种出身望族的家庭背景与深厚的知识储备,是不是就是形成肖惠祥高贵而天真的性格特征,以至于后来几经人生的苦难仍然能够在艺术上超凡脱俗,不断追求纯洁美感的原因呢?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一个艺术家的童年对其人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童贞是一块明镜,你给它照上什么样的印迹,它就会造成什么样的条件反射。
肖惠祥后来跟我谈到她的艺术时,屡屡用到了“直觉”这个词。这作为肖惠祥在艺术创作中的不二法门,我相信也是她能够不断拨开云雾见真容的能力。其实,所谓直觉,无非就是直接的感觉。说起来,这是多么单纯而原始的能力呀!然而,就是这么一种原始的天性,却令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全力以赴,孜孜以求。罗丹就曾感叹:“世界上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想,罗丹之所以如此感慨,原因就在于太多人的眼睛已经被蒙上了世俗的灰尘。这也就难怪古代中国的苏轼要提倡“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了。因为只有回到童贞,人才能找到净水之源,发现美的本质。
对于肖惠祥而言,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上,自始至终都信守着返璞归真的原则。
1958年,肖惠祥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也是在这一年,肖惠祥因为直抒己见,替右派同学说了几句公道话,而被列为“中右分子”,从此开始了她的人生苦旅。那是一个又一个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的年代,肖惠祥因为出身问题和性格原因,屡受冲击,曾被下放山西劳动改造,可谓吃尽了苦头。肖惠祥后来还跟我说起过她几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不过,她在谈到这些人生的苦难时,就像一个历史的局外人,表现出了少有的平静与豁达。这让我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品性是一个人的守护神”。
对于肖惠祥,能够超脱自己的苦难,获得后来的艺术造诣,就在于她纯真的品性。其实,艺术跟宗教一样,尽管也是从人生的苦难中来,但都是向着神圣的光明地带敞开。肖惠祥拒绝黑暗,并不意味着她不深刻。恰恰相反,她将人生的黑暗转化为追求艺术的光明,就是在传播一个更为永恒的人性主题——爱与善。
早在学生时代,肖惠祥就开始探索现代艺术的形式语言,尤其对马蒂斯的线条情有独钟。正是在马蒂斯那种简约而纯净的优美线条中,肖惠祥找到了与自己的心灵相契合的绘画语言,以至于倾其一生都在追求这样一种风格。她早期创作的机场壁画《科学的春天》,就是运用了这种线条,以拉长人的形体来呈现审美的意境,在打破僵化的政治题材束缚的同时,也将自由舒展的理念带进了美术界。20世纪80年代,肖惠祥又画过大量的人物线描,其对人物的简约概括与线条的流畅运用,组合成一种极为传神的语言风格,也无不贯穿了肖惠祥的艺术理念,即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语)。这种追求一直被肖惠祥带到美国,直至今天仍在她的妙笔之下熠熠生辉……
最近几年,客居美国多年之后的肖惠祥,开始把更多的时间留在了国内。这使我终于有机会结识这位艺术界的同乡前辈,并有幸看到她的一些最新作品——佛像系列。那是一批画在卡纸上的丙烯画,取材于一些被历次毁佛运动中破坏的残缺佛像。肖惠祥通过自己虔诚的想象,以及独具韵味的勾线风格,将其一点一点加以恢复,如同去伪存真的考古挖掘一样,从断裂的历史鸿沟中向我们展现出了一派博爱的完整景象。
常言道:人过七十古来稀。然而,年逾古稀的肖惠祥却还在艺术上进行着爱的播种与美的颂扬。这让我感慨不已,不由得想起那句著名的宗教格言:“很多人被召唤,只有极少数人被选中。”其实,就肖惠祥而言,无论经历多少苦难,都是幸运的。因为艺术在她颠沛的一生中,早已经给了她第二个太阳。
2009.4.22写于北京通州
2009.7.15改于河北三河
肖惠祥创作的《科学的春天》(局部),1979年。
作者:杨卫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