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展览现场
11月19日晚,王梓木所作布面丙烯作品《度》的3D立体限量复制版画在“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公益晚宴”的拍卖环节上,以全场最高的40万元价格成交,全部款项将用于海鹰基金会燕子助学项目,此举也践行了王梓木多年来潜心公益事业的初心与坚持。
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十二周年慈善晚会现场拍卖王梓木的作品《度》
王梓木,《度》,布面丙烯,120×78cm,2023
该作品同样亮相于北京今日美术馆二号馆二层举办的“止观:王梓木作品展”现场。此次个展呈现了王梓木近年来创作的34幅绘画作品,邀您一同步入王梓木的艺术世界。变幻莫测的颜色、鲜活生动的细节,与自由流动的颜料相结合,在画布上呈现出他内心的广阔全景与东方意向。
在展览开幕之际,艺术家王梓木、策展人邹操和学术主持江南相聚在展览现场。从艺术之路的缘起,到创作心法中的“止观”,再到抽象艺术中的“东方意向”,三位畅聊了王梓木的艺术创作历程。
王梓木,《激荡》,布面综合材料,150×80cm,2018
东方意向
策展人邹操介绍说:“从表面看王梓木的作品是抽象绘画,但他的作品又区别于‘排除可见信息的’一般意义上的抽象艺术。他的创作赋予作品一种东方的形象性和意向性的表达。如山川、湖泊、云朵、动物、人物、文字等等。但他显然又未止步于此,而是将这种意向性转向观念性,此种观念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禅宗的领悟。通过禅修的自我关照,达到一种心流的表现,包括本次展览的题目‘止观’亦是如此。故而王梓木的作品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抽象艺术,也区别于西方抽象艺术,它是一种‘观念抽象’,如果更进一步说:这是一种‘东方意向’。”
王梓木,《天堂湖畔》,布面丙烯,80×120cm,2019
何为“止观”
王梓木在自述中说:“止观”为禅修的原理之一,是禅定和智慧的并称。其中“止”是定的能力,“观”是慧的表现。王梓木认为,自然的美是由自然形成的,顺其自然的表达最合适不过。
王梓木的绘画创作采用油漆和丙烯两种颜料,通过刮蹭和流淌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不仅形式上体现“流于止”,而且画面采用何种颜色,刮淌到什么状态合适,取决于艺术家对内心观望的把握,谓之“止于观”。艺术家每一幅成形的画作,都是自然流成,观自在于当下。王梓木说:“回头看来,它们是我内心的一面镜子,是自性的妙有和妙用,展示出我不同时期的心语。
这样的“自然”与“自由”折射出艺术家每个绘画当下内心所寻得的“妙”与“灵”。而作品之上,细细品味不难看出,这些都是艺术家王梓木超越画材本身,用“心”流淌出来的艺术作品。从“心”出发,自由自在,是王梓木持续向公众表达的作品内核。
王梓木,《无明》,布面综合材料,120×80cm,2019
见的艺术,形的语言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江南说:“有说人绘画强调的是主观与对象相符的表现,如写真;有人绘画靠展现整体无因果的涌现,如风景;有人绘画求的是主观臆动的呈现,如观念。
王梓木不假笔墨,而借油漆和丙烯来契合内心的涌动。收万物于心,喷流而出,一切都是不期而遇的效果和不可重复的过去。艺术家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向我们坦露了自己内心的炽热、宁静、复杂、淡泊。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但却把观赏者留在了当下,让我们在喘定中观照了自己。
他的内心表白能在我们的心中重演,是这些作品的普遍意义和公共价值所在。只要与我们产生了共情,这些作品的意义就不再属于个别的自己,而属于了普遍的大家。梓木的画在我看来是非表现非观念的涌现。不受形拘,不为物累,不加妄为,甚至没有明确的观念。一步跨越了心指分离的过程,摆脱了技法的束缚。不求承认,只在意直叙心肠,力争在精神解放和意志自由上做一个无畏的践行者。”
王梓木,《望月》,布面丙烯,80×120cm,2020
自然流淌
王梓木的抽象绘画任由油彩自然流淌,体现某种自由的穿梭与追寻,色彩、线条、构图独具一格,承载着王梓木内心深处的表达,也抒发着他对自然的崇尚与热爱。而这些作品本身,也试图在展览中引发与观众之间的内心深处的共鸣,启发观众重新理解人与艺术、与万物自然发生的连结与关系。
美学博士、访问学者、艺术与设计专业讲师奥尔加•库萨特•奥里奥尔(Olga Cuxart Oriol)这样评价道:“王梓木的画作透露出非具象的、代表性意志。这种意志体现了继现代主义过渡至后现代主义时期后,抽象艺术边界的延伸。
他的作品充满表现力,许多主题受大自然启发,并融合了他对个人心境的反思。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大海、江河、云、雨、雪,甚至泪水的踪迹。他的画作不仅反映自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意。许多作品展示出各种形态的水,表达艺术家对这一主题的独特吸引和情感共鸣,也解释了为何蓝色在他的画作中如此显著。水,不仅代表流动与转变,更与他的创作方法相一致:忠于直觉、顺其自然。”
王梓木表示:“止观不仅是我的画法与技法,其实也是我的心法,代表了人本自具足的自性。”主观的艺术,源于情感与直觉。也有许多机遇与巧合,深藏在每一幅画作中,正如人生,又如水般静静滋润着世间万物。
这些画意诗篇伴随着深沉而持久的力量,在本次展览中呈现在公众面前,正待观众“止”且“观”,体味王梓木的艺术箴言“艺术改变观念,观念重构人生”。
王梓木,《缘起(二)》,布面丙烯,80×160cm,2021
| 对话 Q&A
Q:本次展览主题定为“止观”的缘由?
A:这次展览使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止观。止观不仅是我的画法或技法,更是我的心法。止观是禅修的一个原理,是禅定和智慧的并称,止是定的能力,观是慧的表现。我的绘画使用油漆和丙烯两种原料,通过流淌和剐蹭的方法来完成。做画的过程中,心定很重要。颜料的流淌中,何时止住很关键,取决于我对内心的一种观望,它们是定的能力和慧的表现。
王梓木,《心咒》,布面丙烯,80×120cm,2019
Q:您是如何达到成画之境,可以从几件作品中谈谈这种状态?
A:实际上,我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止观”这种方式完成的,甚至绝大部分都是如此。我坚信,我们看到的自然之美是自然形成的,而非人工绘制。因此,我采用一种自然的方式,通过流淌来呈现画面,是自然不过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心力在流动,画是从心中流淌出来的。从形式上看,不同时期表达的心语也不尽相同。
Q:平时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取创作灵感?
A:我非常喜欢旅游,欣赏壮丽的大山大川,也到过世界许多地方,包括南北极。当我置身于这些美景之中时,我会将它们收藏于心,再将其化为创作的灵感。我的创作并非对景物的简单临摹,而是将美景融入内心,通过心流自然流淌出来,从而形成独特的作品。从禅宗上讲,它是人的自性的妙有和妙用。
王梓木,《自然》,布面丙烯,80×160cm,2021
Q:每幅作品的名字都很诗意,你如何给自己的创作命名?
A:每幅作品的命名都很有意思,都是我对意境的诠释,赋予它某种意象所在。我的画,可称为心流中的东方意向。它渗透着禅宗的观念。坦率地讲,我的画作在命名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的感悟而发生一些变化。多年后,当我再次观看这幅画时,会有另一种新的感觉,我会给予它新的命名。实际上,同一幅带有意向性的抽象画,在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视角和感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看到的是山,有的人看到的是水,也有的人看到的是非山非水的形象。但每次重新给它命名时,都对画作会产生一种新的理解,这大概就是抽象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Q:您最喜欢的是自己企业家、慈善家还是艺术家身份?
A:都无所谓。我曾被冠以多种身份,如企业家、思想家、慈善家和艺术家。从我现在的心态来说,艺术家的身份似乎更轻松自在。作为创始人,我做了26年的保险公司的董事长,长期热衷于慈善公益事业,认为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成就自己,更要造福他人。直 到2016年,我们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我决定通过艺术的方式纪念公司的成长,于是,我参与了一次航海艺术的旅行,回来后便开始了艺术创作,并创造了“华泰蓝”的艺术品牌。艺术创作给我带来随心所欲和自由自在的快乐。
王梓木,《攀登》,布面丙烯,80×120cm,2019
【展览现场】
【艺术家简介】
王梓木,中国著名企业家、慈善家、艺术家,华泰保险创始人。
2016年,王梓木参加了德国艺术家博伊斯创办的“自觉•须有作为”国际艺术航海活动,践行了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并开启了他个人艺术生涯的元年。
2017年1月15日,王梓木受邀参加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今日艺术航海暨“自觉•须有作为”2013-2016年回顾展》,首次公开展出了他的三幅作品,其中尤以《华泰蓝》引人注目,赢得了到场专家与观众的一致赞赏。
2017年5月10日,世界三大艺术展之一的威尼斯双年展隆重开幕,王梓木与为数不多的中国艺术家代表,受邀参加了此次展览的平行展。开幕式上,他现场完成了行为绘画《华泰蓝2》的创作表演,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他人生中重要的八个阶段。他在蓝色的画布上书写一段文字,然后用蓝色的油彩涂盖文字,继续书写下一段文字,再用油彩涂盖,依次重复,直到完成。最终作品是九层蓝色油彩,其中隐藏着八层文字记录。这些文字依次记载了他自16岁上山下乡以来的不同人生阶段,由此表达了一次次沉淀、一次次重启的人生旅途。
2019年以来,王梓木先后在宁波、井冈山、成都、哈尔滨、北京等多地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赞誉,并被一些美术馆和机构收藏。
【展览信息】
止观:王梓木作品展
策展人:邹操
学术支持:江南
主办方:今日美术馆
协办单位:京华世家、中泰信托、乔氏台球、天际科技投资
展期:2023.11.11-11.28
地点:今日美术馆2号馆2层
作者:裴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