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3-17 08:05
昨天,是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去世一周年的日子。由中华艺术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贺友直先生纪念座谈会”在中华艺术宫举行。来自上海文艺界的40余位贺友直生前亲友、学生济济一堂,在“方寸回眸——贺友直画故事·馆藏捐赠作品陈列展”的展厅内追忆贺老的生平轶事、艺术创作之路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贺友直生前好友、美术评论家谢春彦在座谈会上建议,贺老生前居住了长达50多年、曾经在此诞生了无数作品并被戏称为“一室四厅”的小小蜗居,能否变为一个贺友直纪念馆?让广大读者能够在这里,触摸到贺友直的温度。
方寸回眸
意从生活来,法从生活得
贺友直曾在《贺友直先生自说自画》里这样说自己和连环画的故事:“我画连环画,起始只是为了吃饭。我自幼性喜画画,故一捧上这只碗就爱上了这口饭。”在近70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贺友直画了近百部连环画作品,他最擅长表现社会底层人民,对老百姓有着天然的熟悉和同情,生活就是他创作的源头活水。
陆汝浩是贺友直最早的入室大弟子,他深情回忆贺友直在艺术上对他一生的影响。他说,“下生活”是贺友直最大的特点,“我有幸看到先生第一本《山乡巨变》的铅笔稿,风格的定型也是从速写当中提炼出来的,铅笔稿比他的正稿还要仔细,这是他的特点,等到他的铅笔稿橡皮擦掉以后,留下最经典的几根线条。他画《李双双》时,我说你画了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要到北京郊区去画?他说湖南农村和北京郊区不一样的。他回来把这一本速写借给我,对我后来体验生活,下生活是影响非常大的。”
陆汝浩回忆起在创作水墨动画《鹬蚌相争》时,向贺友直请教“到底需要画多少张速写稿才算过关”的问题,贺友直这样回答,“不要问我要怎么画,问我数量多少,技法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你现在去废品回收商店称空白的新闻纸头,你称几斤纸头画完了就可以了。”后来陆汝浩带着三斤纸来到东钱湖畔为水墨动画《鹬蚌相争》搜集素材,在设计稿通过后,贺友直欣然题字:“意从生活来,法从生活得”。
专家建议
将生前“蜗居”变为纪念馆
贺友直生前好友、美术评论家谢春彦建议,贺友直在巨鹿路长期居住过并创作了大量作品、被戏称为“一室四厅”的小小工作室仍在,很希望这故居以后可以成为一个纪念馆。毕竟,贺老的气场仍在,希望这气场——“一种属于中国平民的朴素率真的精神气”,可以永远保留下去。“这里面不但有伟大的艺术,有他的体温,有一种力量。走过实体的楼梯,我们可以真正接触到贺友直的艺术,伟大的品格。”
著名油画家俞晓夫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贺友直名义办一个连环画美术大学,甚至于贺友直美术大学。他认为,连环画不是没有救了。“上世纪60年代连环画画得这么好,如果这个时候办成大学,连环画应该会很好。连环画的没落要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应该办一个贺友直大学,不单单是连环画,由连环画延伸许多的东西,真正拯救我们中国传统的一些东西。”
守护传承
美术馆要传播有温度的东西
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昨天在研讨会上说,我们接受了包括贺先生还有许多艺术家的捐赠,其实对我们来说是承担了很大的责任,这不是轻松的事情,而是接受了一份重托。几代工作人员战战兢兢地对待捐赠的艺术家,捐赠的家属。“我们是美术的传播者守护者。美术馆要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传播有情有意有温度的东西,所有的这些作品构成了我们中国文化的殿堂,也构成了一个传播文化的学校,作为中华艺术宫来说,要把作品保管好,收藏好,传播宣传好。”
来源:人民美术网资讯 作者:徐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