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4-07 10:53
死神,代表死亡、不详、生命的终结;少女,如春天一般,是生命中最青春最美的一段时光。但在西方艺术历程中,总有艺术家让这两个极端出现在同一幅作品当中。从什么时候起少女身边要常伴死神,这种题材又从何而来?今天的小讲堂要为大家介绍这个集黑暗与美于一体的题材:“死神与少女”。
起源:中世纪的“骷髅舞”
“死亡与少女”的题材,起源于中世纪的一种名为“骷髅舞”(或称“死亡之舞”)的艺术形式。“骷髅舞”表现了中世纪的一则表现“死亡普遍性”的寓言:不管人在生命的哪个阶段、处在世界的哪个位置,不变的是死神都将永远相伴。
Michael Wolgemut,死亡之舞(The Dance of Death ),1493
关于这种题材,最早的图像记录是巴黎神圣公墓(Holy Innocents' Cemetery)中的壁画,创作于1424-1425年。现在这幅壁画已经遗失,但是从下面这幅描绘神圣公墓的插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墙壁上的生者与骷髅一起共舞。
在这一场舞蹈中,代表死神的骷髅会和与之共舞的人进行对话。在书籍《死亡之舞》(Totentanz)中曾记录,当死神引领国王时,他要对国王说:
你的宝剑对你无益
权杖和皇冠一文不值
我将拉着你的手
请你一定与我共舞
在舞蹈结束时,还会有一段总结性的语言:
傻子或是智者
乞丐或是国王
富有还是贫穷
在死神处都一样
在死亡率很高的中世纪,通过这种形式,人们表达出对死亡的敬畏。但由此出发,诞生了新的“死神与少女”题材。
Bernt Notke,“死亡之舞” ,爱沙尼亚塔林圣尼古拉斯教堂(局部)
在这幅画中,一位皮肤白皙的少女正在对着镜子整理自己的头发,她的脚边站着一个正在嬉闹的小女孩。在她们两个身后,一位老妇面色凝重,用手挡开拿着时间沙漏的死神,而死神举着沙漏,一脸耀武扬威相。这画面中的人物分别代表了女人一生的四个阶段:婴儿纯真无邪、少女青春爱美、老妇已经开始担心死亡,而死神则用一个沙漏为所有人的生命数着倒计时。
汉斯·巴尔东·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的另两幅“死亡与少女”题材作品
这种表现美丽脆弱易逝,死亡终不可免的主题被称为“虚空寓意画”。在那个死亡经常发生的年代里十分流行。如果说16世纪是对真实死亡的恐惧,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表现主义艺术流行的时候,这种对死亡的探讨更多转向了心灵层面。
蒙克:当少女与死神为伍
爱德华·蒙克的一生几乎是与死神同行。在20岁前,死神夺走了他的母亲、祖母和姐姐的生命,而26岁时,父亲去世,妹妹精神分裂,这些都影响着蒙克,让他的艺术中充满了黑暗阴郁的氛围。
爱德华·蒙克,少女与死神(Girl and Death),1894
蒙克的作品里,面对死神的少女从容淡定,从她深邃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她不惧怕死亡,甚至与它为伍。
爱德华·蒙克,死神之吻
少女的原型就是瓦莉。画中的她警惕的看着观众的方向,紧紧的抱着死神,两只手僵硬的扣着,看起来极度紧张。与其他死神与少女题材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少女主动搂着死神,似乎死神是她的救赎和安慰。而画面中的死神,轻轻抱着少女的头,目光有些呆滞,好像比少女更加不安。
席勒笔下的死亡不是生命的消逝,而是心灵的绝望。
埃贡·席勒,瓦莉肖像,(Portrait of Wally, 1912)
直面死神,与骷髅互动的还有“行为艺术之母”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在她的作品《裸体与骷髅》(Nude with Skeleton)中,一局骷髅被平放在阿布拉莫维奇全裸的身体上。随着她的移动,这具骷髅会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动作。随着阿布拉莫维奇的呼吸,骷髅也会上下运动,但他们分别代表了生与死。生死叠加在一起,死就像生的一面镜子。
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裸体与骷髅(Nude with Skeleton)
来源:凤凰艺术-收藏投资 作者:YT小讲堂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