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发展与人文,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下最重要的科技发明,如果说是互联网的诞生,相信大家都不会反对。这短短的数十年,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到交流方式,都已全面进入网络时代。这次在K11展出我的私人收藏,便集中在中国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展览取题《图像岩样》。“岩样”是一个地理学用语,顾名思义指的是岩土的样本,地理学家用以研究和理解地区地质的结构及形成。我相信,所有的文化,都会有如岩土一般,在历史洪流下沉淀结晶。
K11艺术基金会《图样岩样》展览
反观现代艺术的发展,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普及都是重大的突破。这不仅仅让十九世纪的艺术先锋者开始反思艺术创作的目的,创作背后的思想也渐渐昇华,到二十世纪更有了思想凌驾于视觉语言为主流的概念艺术。今天,摄影机和手机的普及化也一举打破艺术创作的门槛,你和我都可以是艺术家。
陈维《布帘后的偶像》(版本6/6),2009,收藏级喷墨打印,100x120厘米
摄影的种类很多,传统摄影追求的是构图,光影,叙事性。大家还记得菲林相机的时代,一圈菲林只能拍37张照片,甚么值得拍,如何拍,都需要好好思考。从按下快门的那刹那,直到照片到手的那一刻,中间的等待和收到照片时喜悦或失望,心情的转变是十分微妙的。到了如今,有了手机和网络,看到美好的事物,可以及时和远在他方的家人好友分享,甚至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和陌生人互动,这是影像摄影的迷人之处。
程然《香火》,2013,单频影像,有声
你眼裡的世界是甚么样子的,而艺术家又希望透过他们的作品引导你如何看这个世界呢?Man Ray和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照片,把看似真实的图像,变得疯狂。白南淮和Christian Marclay把影像剪接串连在一起,又是另一种的叙事方式,艺术家把作品和社会的发展挂勾,影像摄影变成了一个纪录时代的工具。
刘窗《无题(舞伴)》,2010,表演/影像
相对起西方社会,影像创作在中国是一个相对比较近期的发展,照相机在80年代才开始慢慢普及, 充满了时代性和地域符号。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洪流下,一代代的艺术家参与讨论生活的变化。邱志杰的作品《重複书写一千遍兰亭序》是邱志杰于1990-1995年间创作,他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在同一张宣纸上反覆书写了一千遍,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人的行为方式进行了解构。杨福东的系列作品讨论中国年轻一代的心理面貌。 程然、李明、陈维、关小、刘窗,这批年轻艺术家,利用作品创作反思当代中国人文生活所引发的微妙关系。
杨福东《别担心,会好起来的(NO7)》,2010,摄影,86 x 120 厘米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产物。科技日新月异,而影象技术是最能够体现时代蜕变的一个艺术领域,影像作品因为科技的发展,显得别具时代性。如果大家有机会,建议可以去参观一下传统摄影师的黑房。漆黑的房间,点著红灯,漫长的淮备和等待,直到印象在相纸上慢慢爆光浮现的那一霎那,令人回味无穷。从前的黑白摄影,到彩色,到数码,到高清,甚至今天的艺术家在作品中加入VR、互联网等互动元素。短短的数十年,科技引导影像艺术在形式上的急速发展。而对于影像艺术的未来发展,我抱有无穷的幻想。
杨福东《竹林七贤 之五》,2007,黑白照片,有色印刷,120 x 180 厘米
关注郑志刚
▽
微博@ Adrian郑志刚
微信@ Adrian郑志刚
(ID:adrian_artdi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