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1-30 09:35
11月25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承办的“光之容器——2017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幕。
展览由两个展区组成, 第一部分是“主题展区”,以主题展形式,特邀艺术家为参展对象,该展区所有作品均围绕“光之容器”的主题专题创作。这一部分作品讲述的不仅是玻璃艺术的技艺与材料,更有对于玻璃艺术生命的阐释;第二部分是“国内外邀请展区”,参展对象由主办方邀请或艺术家申请(审核通过)两种方式构成,包括来自澳大利亚、捷克、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约30位著名玻璃艺术家、90余件优秀玻璃艺术品。
玻璃艺术有着较为复杂的工艺流程,从矿物到固态玻璃料再到窑制,经制作者灵巧的双手,运用冷加工工艺,精细研磨成器;或从固态玻璃料,到坩埚高温熔化为流动的红色黏稠熔浆,再使用金属管挑取熔融的玻璃液体,通过金属管导入空气,而后经制作者双手和嘴的巧妙配合,并使用离心转动吹制为器。此外,还有灯工、镶嵌等诸多工艺。可以想象,每一种玻璃技艺的背后,都凝聚着手艺人对工艺本体的感悟,并散发思想之光芒。
中国的玻璃艺术历史悠久,创烧于西周前后,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成熟的玻璃约诞生于公元前五世纪,早期多为小物件,后期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演化出玻璃的容器。“玻璃”这一物质,我国历史上称之为“琉璃”、“陆琳”、“颇黎”等等,这些名称体现出“玻璃”为一种外来工艺技术的产物,为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解释展览名称,出自捷克玻璃艺术家李宾斯基的一句话:“玻璃是光的容器,充满了想象力”。这一诗意化语言的浓缩源于思想的打磨,道出了玻璃的透与明、光与影的意象本体。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光像水一般地流动,无孔不入,无速不达,但它又很难被捕捉、被储存,那么有什么可以称之为光的容器呢?就是玻璃,是琉璃,是glass。”因为他认为盛光的容器一定要能够透光,“中国文字的‘透’即是行走的秀。”在通体透明的或将透未透的玻璃作品之中,盛放着光的折射,光的轨迹以及光行走流动的妙处。同时许江院长表示此次展览所在的民艺博物馆也是一个巨大的玻璃建筑,他说:“它本身也是一个‘光之容器’,它与一山、一水、一席展架上的玻璃作品相互辉映,让我看到山水,看到光华,看到圆满,看到存持发展的智性与诗性之光。”
“光之容器”是一个诗性与哲学兼具的题目,让人浮想联翩。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在前言中将其联系到科学对黑洞的解释:“在茫茫的宇宙深处,黑暗和光明的纠缠并不绝对,黑暗不可知的秩序中,光明以‘她’的 ‘必然’存在,而且与黑洞的物质与非物质相生相应,于弥漫的无形中,在黑暗的不可企及处,永不以某种意志而存在。”
“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为三年一度的展览,首届举行于2014年,主题为“透器·透气”。这一三年展旨在搭建玻璃艺术高规格的国际交流平台,通过多维的文化视角,对玻璃艺术的本源进行全新审视和探讨,体现了手工艺术学院以国际化学术交流促玻璃专业拓展的思路。
本次“光之容器——2017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开幕式结束之后,还在民艺博物馆内举办了题为“光之容器”的学术研讨会,展开一场有关玻璃艺术教育与玻璃艺术发展的交流对话。
展览将持续到12月15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郑成航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