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德国“新莱比锡画派”代表--当代画家尼奥·劳赫

尼奥·劳赫,1960年生于前民主德国的莱比锡。曾在莱比锡平面设计与书籍装帧艺术大学就读,师从林克和赫尔斯希两位教授。1993-1998年在莱比锡学院担任林科和西格哈德·伊勒的助教。2004年其作品入选东方国际EAST international大展,2005年至今任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教授。目前,他居住在莱比锡附近的马克莱贝格,是“新莱比锡画派”的中坚人物。

尼奥·劳赫属于“柏林墙一代”(1961年始筑柏林墙)的画家。从小,他接受的是莱比锡的传统绘画技法。上世纪六十年代,欧洲传统具象绘画首先在德国复苏,当时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充满艺术反叛意识和精神的“莱比锡画派”是主流画派,以伯恩哈德·海斯等为代表的这一画派,是以表现主义和新现实派为方向,在当时环境的影响下,尼奥·劳赫,不仅把握了扎实的基础技艺以及传统丰富的训练领域,而且在表现主义基础上,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参照未来主义、形而上画派的绘画语言,加上对德国社会历史的感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尼奥·劳赫的作品,体现了德国新表现主义潮流的影响,尤其是在追求自由、打破传统方面,将艺术创造与德意志内省、严谨的文化精神相联系,使画面具有一种隐喻性和暗讽。在画作内容上,他的具象画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和形而上的意境,加上一种漫画式唯美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结合的场景,让人想起前民主德国时期的创作特点。而彼此不相连的、拼贴画的构图组合,更增加了一定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在超现实的日常场景中,时而有一些长相奇特诡异不同于“莱比锡画派”的创始人马托伊尔再创造的希腊神话人物出现,多样的主题,增强了叙事性情节,创造出一种既继承传统又有时代性的个人特色。

他还利用各种纵深的透视角度,使画面产生深远感,把观者引入某段既明了而又模糊的历史。叙事性与宗教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转换成为一种新的绘画表现方式。观念与哲思的画面使其作品成为图像时代的另一种视角——具有宗教般的凝重与日常鲜艳的事物与身份相异的人物一同刻画与表述着这个世界;可知与不可知的故事叙述者人和世界、社会与自然的一切。

对于自己的作品,劳赫承认它与超现实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又不想用超现实主义这个名称来指代自己的作品,而只是在他的画布上,用他自己的想法去画,一切都是可能的。来自现实中的元素在他的潜意识中自然而然地生发,然后他就把那些生发物,编织在他画面的结构中去,他认为自己发展了一种灵活多变的画画过程,同时又具有持久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他在现实与超现实的矛盾中保持了平衡。由于他对东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还怀有依恋情绪,他的画作,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充满了时间碎片的记忆和想象。

尼奥·劳赫的作品所传递出的那种现实与梦幻、传统与创新以及脱胎于现实又非现实的表现,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认可,2002年他获得了“文森特奖”,2003-2004年他的首次北美个人展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展出,200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缪斯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2007年名为“Para”的系列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同年在布拉格鲁道夫美术馆举办了他的回顾展,2009年10月其作品参加在维也纳艺术馆举办的以“是历史的终结,还是未来的开始?”为主题的展览。他作为德国具象绘画的领军人物,和马提亚斯·怀瑟、大卫·施奈尔、克里斯托弗·胡克赫伯勒、提洛·鲍姆加特等人一起,组成一个“新莱比锡画派”,在国际艺坛上为德国绘画艺术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作品让人极易辨认,而又难以模仿,近年来深受欧洲和美国收藏家的青睐,许多知名人士都收藏了他的画作,要收藏他最新作品的人实在是太多,以至于不得不“排队拿号”,这其中就包括了比尔盖茨!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