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百件一级文物重现“晋楚争霸”

2018-02-26 21:20

  山西博物院“争锋——晋楚文明特展”,日前在山西博物院一层开展。展览展出山西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宜昌博物馆、襄阳市博物馆等6家单位收藏的331组660余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02件。展品规格之高,为山西博物院举办特展以来首次。

  两周时期,以晋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和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各自在竞争中发展壮大。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一直以来双峰并峙,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国故地,后叔虞之子改唐为晋。同时,成王亦封熊绎于楚蛮之地,“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楚虽受封于周,但对宗周的挑战从未停止。春秋时楚庄王问鼎中原,就是这种斗争的戏剧化表现形式。那时晋国是中原头号强国,所以晋楚争霸就成为春秋时代最显著的特点。

  展厅左侧的铺首牛头螭纹蹄足铜鼎,出土于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一组5件,大小相次成列,器型、纹饰基本相同,出土时鼎内还残存有牛、羊等祭祀动物的骨骼。器物为覆盆形盖,上置三卧伏状犀牛作钮,犀牛昂首,竖耳,圆眼,阔鼻。盖正中有桥形钮,衔环。盖面上自内向外有三组花纹,依次为鸟纹、牛头双身螭纹和夔凤纹。

  展厅右侧的楚式铜升鼎,是战国中晚期的器物,一组5件,用于盛牲肉以供祭祀。“楚王好细腰”的审美,似乎也影响到了鼎,敞口、束腰、平鼎、平底的鼎是典型的楚器。周礼规定,贵族按照身份享用列鼎,通常是奇数。五件鼎,显示墓主为大夫身份。楚国的鼎,与同时期各诸侯国所用的鼎相比,形态富于个性,称之为楚式鼎。

  赵卿铜鸟尊,1988年出土于金胜村赵卿墓,是盛酒器。形如昂首挺立的鸷鸟,头顶有冠和双角,双目圆睁,颈细长,钩形的喙。腹腔中空,与颈、喙相通,钩喙为自动开合的流口,设计十分巧妙。鸟背设盖,上有虎形提梁,盖以链条与提梁相连。鸟双腿直立,足间有蹼。鸟尾下有一虎形支脚,小虎前腿支地,后腿向上蹬,很萌。鸟尊通体浮雕羽翼,羽纹华丽清晰,富有层次感,铸造技术精巧至极,是晋国晚期青铜工艺中的杰作。

  楚国大诗人屈原,大家都知道的,善写各种华丽绚烂的“骚体”诗。特展中有一件展品是屈家的。楚屈子赤角铜簠,是春秋器物,1976年随州鲢鱼嘴出土。它是一件食器,底、盖均为长方形,直口,斜腹,平底,有四蹼形脚。底、盖内壁有六行三十一字铭文。屈、景、昭为楚三大姓,是王族的分支,分别是武王、平王、昭王的后裔。楚屈子赤角铜簠为存世仅见的屈氏礼器。

  《老子》竹简和侯马盟书,是楚晋两国有代表性的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文物。1993年,对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四方乡郭店1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703枚有字竹简,内容为先秦典籍,其中以道家著作《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最引人瞩目。由于墓曾被盗,《老子》竹简的内容只有其他版本《老子》的三分之一。竹简本《老子》,文字纯正古朴,部分文字极难注解,但对学习其他版本《老子》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上世纪60年代,山西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亦称“载书”。文字是用朱笔书写在玉石片上,共发现5000余件,可以辨识的约650余件,总字数约3000余字。除去重复,单字有近500个。晋、楚两国器物丰富的品类、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蕴蓄的是勃勃的创造力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支撑着政治军事舞台上的历史故事。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