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22年,著名报人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指出,人们一直生活在巨大的成见库之中,每天被各种成见所包围。他慎重地说,由于个人经验有限,人们绝大多数的知识都来自媒体的宣传,来自道听途说,来自由来已久的解释,结果是,所有这些叠加起来,就构成了超越个体的流行偏见。
这么多年过去了,李普曼的结论竟然一直没有被推翻,成见库就像无处不在的基因,不断地塑造着人们日常交流的信息形态与内容,让他们在各种场合不停地吵架,还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一付舍我其谁的先知姿态。
所以,当有人面对自己不理解的艺术时,当他们严肃地、声色俱厉地质问我说,它美在那里?我就会想,我的解释真的有用吗?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他那本著名的《艺术与错觉》中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对于艺术缺少基本常识的人,艺术对他们来说只有“像”和“不像”之分:像的,是艺术,越像,越是艺术,反之,不像的,就不是艺术,尽管如何“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也需要常识。正因为如此,“栩栩如生”才是描写艺术的常用语,“画龙点睛”成为了论证艺术不朽的传说。
杜尚的小便池
比如,当有人面对杜尚的小便池这样问我时,我应该如何回答?我说,这里包含了一场争论,一个问题,一段历史,一出闹剧,等等。但是,我这样算是回答了吗?显然没有。
还是回到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的答案吧,他告诫说,美就是难呀!我怀疑他的真实意思是:美是一种偏见,不要讨论。
杨小彦简介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艺术批评家。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杨小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