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雅昌艺术网讯)2018年5月26日下午6点,佳士得香港2018年春拍“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本场共77件精品上拍。其中,赵无极 (雅昌指数10↑) 费时12年的杰作《10.11.58-30.12.70》以6200万港币落槌,加佣金最终以7210万港币成交。(拍前估价:HKD 50,000,000-70,000,000)
赵无极《10.11.58-30.12.70》1958-1970年作 油彩 画布 130×195cm
赵无极于杭州美专求学时期(1935-1941),在中西合并的艺术训练下,追求的是印象派的明朗与轻快。1948年赴法国之前,他只有一些介绍印象派的小画册,听说过塞尚,但不知道有立体派,只知道毕加索。直到1985年,赵无极再见当初一同习画于杭州美专的同学时才发现,自从他离开中国后,他们“未曾改变,还在学习马蒂斯和毕加索”。因而他感叹道:“其实,谁能了解,我花了多少时间来倾听、消化塞尚、马蒂斯,然后再回头、寻找我们传统中我认为最美的唐、宋绘画。整整五十年的功夫!”。
1958年他开始仅以完成的日期为画作命名,至1960年代,赵无极自言绘画有了“具体的成果”,使他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自1958以至1970年,拍品《10.11.58-30.12.70》历时12年始完成,作品涵括赵无极绘画精华时期的三个阶段:克利绘画时期-甲骨文绘画时期-开创强烈动态感以及空间感的60年代狂草时期,技法多元地表现在画面之中。无彩度的黑与白堆砌出多层次的色相变化,以黑代表虚无之境界,以白示意希望与光明,不仅复兴东方传统中适意而非再现的生命之气,更在光影之间进行了一场东方与西方诗性的对话。《10.11.58-30.12.70》在中国绘画的传承上,成功传达了其所追求的“气韵生动”。而根据王季迁先生,“生动”的传达建立于各种要素的组合上,如黑与白、有与无等。这些组合是自然的创造,并非刻意的安排;这种感觉不但是活的,也是动的。《10.11.58-30.12.70》在长时间的绘画过程中不停地修改与增减,使其产生了与西方抽象绘画截然不同的特性。
赵无极在反思自身文化根源之外,同时汲取西方艺术对光线与阴影的意识与表现。从十七世纪的伦勃朗到十九世纪的透纳,以至印象派画家,西方绘画对于光线的观察与演绎,影响赵无极在画中置入抽象的光源。塞尚画中洒落自树叶缝隙中波动的光影,照映在山间岩块并反射至观者眼中;我们似乎能够从《10.11.58-30.12.70》中看到同样的光线,以更为隐含的方式自画面流泻而出。
1959年,赵无极在巴黎买下一座仓库,由乔治·左哈奈改建成工作室;工作室并未设计对外开敞的窗户,仅有专门用来采光的玻璃屋顶,养分般的供给他从上而下的自然光源,并使他得以创作大幅作品。观者因而可见《10.11.58-30.12.70》中拨云见日般的光线,发散自赵无极在1960年代所追寻“放光的中心点”,触发了我们对于画面暗处色块与空间的种种臆测,更总结了赵无极1960年代的绘画,一如他所说:“技术层面的问题已不存在,我可以放手作画,随心所欲,大幅画布使我必须与空间搏斗,不但要填满它,还要给它生命,把我完全投注其中。”另外,此画曾于2013年11月佳士得香港秋拍中以3260万港币成交。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