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8-02 15:42
一辈子第一回(国画) 101×63厘米 1954年 杨之光 中国美术馆藏
杨之光(1930-2016),上海人,原籍广东揭西,中学时期师从李健学习书法、篆刻。1949年入广州市立艺专及南中美院,从高剑父学习中国画,1950年就读于苏州美专上海分校中国画科,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导。1953年毕业任教于中南美专,1958年学校南迁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直至退休。历任教授、系主任、副院长。1997年至1998年间将毕生作品1200件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年全国进行了首次规模宏大的普选运动。《选举法》颁布之后,按照中央指示,各地都结合各种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分批稳步开展了选举活动。普选活动意义重大,标志着人民翻身的伟大胜利,人民真正获得了民主的权利。当时作为中南美专教师的杨之光亲历了这次普选活动,所见所闻极大地震撼了他的内心。据杨之光回忆:“我永远也忘不掉那天全校集体到省府大礼堂投票时的动人情景。当我走近票箱时,心情万分激动,那是多么神圣的一票。尤其使我感动的是,有些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婆婆也怀着庄严而又喜悦的心情,把选票投入了票箱。他们的心情是能够理解的,在他们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多少朝代,遭遇过多少不幸和苦难。”
但是如何将选民们的感受表现出来,杨之光还没有找到切入点,直到那年寒假他回上海过春节,遇到了一位老同学,这位老同学对杨之光描述了他母亲在普选时的情景。这位母亲曾在美国留学,一向不关心政治,可是这次普选却完全不同,当她拿到选民证时,非常爱惜,用纸包好,锁在放贵重物品的首饰盒里。由此杨之光想到他在太行山区看到的妇女将钱折得整整齐齐放在手帕里去赶集的情形。杨之光联想到那些刚拿到选民证的妇女们,一个生动的形象就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所以他决定要表现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的形象,用大幅的宣纸来刻画刚拿到选民证时无比激动的表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具有旧时代风格的国画首先接受改造,国画家们被要求以素描作为造型的基础,努力表现新中国的现实生活和生产建设。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等先后将国画更名为彩墨画,系科也由此命名。这一概念的生成,直接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画改革者们希望利用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和教育方法改造中国画的急切心情。1953年,杨之光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南美专彩墨画系。中南美专彩墨画系的关山月和黎雄才都是岭南画派的翘楚,早在民国时期,他们就开始践行高剑父先生新国画的艺术理念,强调现场写生,注重表现现实生活。所以在建国初年,岭南画派是最接近国画改造目标的。作为高剑父和徐悲鸿的学生,杨之光心怀现实主义的国画理想,在技法上将素描的明暗造型与中国画的线描笔墨结合起来,开启了新中国国画人物画的先河。
集中表现
这幅《一辈子第一回》是杨之光的成名作,也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美术史上新人物画的开山之作。杨之光采用了集中表现的手法,舍去背景和相关形象,只画了一位老妇人,着重表现了她在人生第一回拿到选民证时的激动心情。其实杨之光有绘制宏大场景的能力,但是他没有运用当时流行的多人场景叙事,而是以一种侧面特写的方式完成表现,反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中西结合的绘画技法
杨之光以渴笔飞白和淡墨湿染的方式刻画老妇人花白的头发,面部则采取勾线渲染,交代明暗关系和透视结构,使得面部更加饱满和真实,尤其体现了老妇人历经岁月沧桑后的喜悦之情。衣纹的处理上,杨之光运用了更加写意的大笔挥洒,以简笔的方式交代了结构和动作,再施以淡墨渲染,颇有古代人物画的风韵。手部因其结构复杂,难以表现,所以多数传统国画家都是回避的。但是杨之光正是要表现老妇人第一回手捧选民证的场景,着重刻画手部,使其成为该作品的一大亮点。
整体来说,《一辈子第一回》画面简洁而集中,单纯有力地表现了普选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是上世纪50年代人物画的代表之作,充分体现了国画改造的成果,展现了时代的新面貌。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