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王翚《春山飞瀑图》辨析
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 鲁闱
引言:
王石谷是中国绘画史上争议最大的画家,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在生前就已经“画名满天下”清中期更是如日中天,被称为“画圣”,受到乾隆皇帝几代人的推崇,但是这位清初满负盛名的画家在五四以后却遭到全面否定。
这种生前荣耀死后冷落的情景和王翚生后,作品真赝参杂,弟子代笔众多,画作良莠不齐也有关系,王翚早年以仿古,伪古著名,自己成名之后也成为被模仿的对象。王翚的画风,从早年的临古求酷似,到中年已经从摹古中脱颖而成,初具个人风格,作品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手法。
这里笔者对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两张面貌相近作品的真伪问题做一些浅析辨识,由此对王翚中年画风,真赝规律特点作初步学习探讨,通过分析对比,诚望对王翚作品的具体面貌有基本了解,为将来鉴定其作品确定一些尺度基础。
关键词:
王翚 笔墨技法 杂取众家 疏密虚实
王翚,(1632年-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被称为“清初画圣”。传说他出生之时“墨香满室,三日不散”。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成山水画家“四王”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1》
王翚为绘画方面天才,兼容“南北宗”画路,也能将各种风格结合起来,历史上很多宋元“多胞胎”不少出自王翚之手,王时敏家藏宋元真迹册页,指示王翚帮其临摹成册,以便出行时不断赏玩,王翚当时因时敏出价低故而拖延不画,最终结账付货
。《2》
-
- 两张《春山飞瀑图》的基本情况介绍
王翚40岁所绘《春山飞瀑图》迄今发现有三张,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馆。上博和台北两图极为相似。画作的大小差不多(台北本89.5cm x 37.7cm),上博本(88.1cm x36.5cm)其山体构成,笔墨皴染,树木形状基本相同,画上有王翚,恽寿平,笪重光题跋的位置,字体,都几乎一样,只是台北多了乾隆题诗和10方清宫收藏印鉴。两图中恽寿平题诗稍有差异。总体来说,清宫收藏的王翚绘画的质量较高,可信度较强,此幅清宫珍藏的作品是否也是如此。还有待考察。
2,
著录,
流传经历:
台北本著录流传情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题跋内容比较多,收藏印鉴也很丰富。上面有王翚,笪重光,恽寿平三人的题跋,还有乾隆皇帝御题诗,并盖有乾隆,嘉庆,宣统三朝皇帝十多枚收藏印鉴,这表明此画在乾隆时期就已经被清宫收藏了。
查《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着录。
此幅宣德笺本,纵二尺八寸,横一尺一寸,设色画,卓峰高瀑,松崦坐观,款辛亥冬十月仿赵吴兴春山飞瀑图,乌目山人,石谷子王翚。钤印四:“只可自怡悦”,“王石谷之印”,“石谷”,“有何不可”,有恽寿平,笪重光题。御题行书:“细皴粗染如神知,春水初生落间迟,书识重光诗正叔,天瓶小册合评时,辛亥新正用恽寿平韵。御题钤宝二:“八征耄念,自强不息,鉴藏宝玺八玺全。
见上图,此著录内容与台北画面情况相符合。
《春山飞瀑图》在《石渠随笔》里面也有著录。《石渠宝笈初编》开始在1744甲子年9月2号,完成于乾隆10年10月(1745年乙丑),乾隆题诗为辛亥新正(1791年),按推算此画应在《石初》编撰之后,1745年10月乾隆题诗之前(1971新正)这46年之间进入清宫的,后经过嘉庆,宣统审定钤印。著录文献表明此画从乾隆以来一直深藏于清宫中,49年运到台北故宫,现著录在《故宫书画录》里面。
上博本著录流传的情况:
上博版本的《春山飞瀑图》另见于顾麟士《过云楼续书画记续记》,此书著录记载:
辛亥冬十月,乌目山人《仿赵吴兴春山飞瀑图》,在笪重光,恽寿平两题。笪重光书“松雪后一人”五字。后有对此画的评语:“两君子推许石谷,恰和分际,道谊之友,弗尚过情誉也”“此幅视瓯波真迹,如影在境。是一是二,宜殴香,郁冈无弗盛推之。
顾麟士是晚清吴门著名的山水画家和收藏家,《清画家诗史》记载:“顾麟士,号鹤逸,苏州人(1865同治四年—1930民国19)。工山水,收藏富甲天下,笔善逸气,尤善临古”。“和陆诙交情不浅,两人笔墨相似,都学王翚。” 顾麟士是画家兼收藏家,对王翚的绘画风格很熟悉了解,其收藏王翚的作品的可信度很高的,从顾麟士收藏其他的画目来看,可以确信确实如此。《水竹幽居图》《黄鹤传灯图》都属于王翚的精品。
顾麟士这批藏画,《过云楼名重江南》那里有记载,其儿子顾公雄把这批画带到上海避难,1951年,沈老太太(其二媳妇)前后两次把这批画捐给了当地政府.
3>共有书画精品400幅,内有四王绘画,王翚的《春山飞瀑图》既在其中。当时上海书画大收藏家钱镜塘鉴赏过目,
在画的右下角钤上“镜塘鉴赏”一印。由此可见《过云楼续书画记》所著录,收藏的《春山飞瀑图》就是现在上博的藏本。
3,
王石谷与赵孟頫的关系
王翚以仿古着称,一生也临仿过很多宋元大家数十位,主要有巨然,范宽,赵孟頫,黄公望,王蒙等,其中仿赵孟頫的其实为数并不多。
赵孟頫为元人冠冕,元人花坛宗师,提倡“作画贵有古意”“刻意学唐人”。
4》 他精研古法,山水风格多样,青绿,水墨兼擅,是元人文人画的先驱。
赵孟頫水墨山水《鹊华秋色图》《水村图》取法董巨而参入书写特点。形成一种细柔枯淡,比较抽象的笔法。赵孟頫的青绿山水师法唐代李思训,近法赵令镶,赵伯驹。把古人着色厚重的大青绿演变得具有典雅华丽的特色。
王翚与赵孟頫在艺术观念相近,对赵的绘画比较偏爱。王翚在40岁左右仿了不少赵的作品。有一些著录画册里面记载了王石谷仿赵之作。
“辛亥中秋前二日(40岁)所作《仿瓯波老人松溪高士图》,祝王时敏80寿。壬子年(41岁)《仿瓯波老人白云出岫图》甲寅年(43岁)作《桃花园图》巳未年(48岁)作《翠嶂瑶林图》
《春山飞瀑图》在赵孟頫的著录中查不到此画,也没有类似的构图。王翚临摹很多赵的画都没有对照临本,应该只是吸取画作的元素,凭着平时游历名迹时候,蕴藏于胸中,驱之于笔端。加之自己的理解画出来,不一定有原本。从《桃园仙境图》《群峰春霭图》《春山飞瀑图》等仿赵吴兴作品看起来,丘壑构成,笔墨样式,皴法上和赵孟頫的关系不大。这幅图和赵的关系应该是艺术上的借鉴,取舍。与作品原貌联系不大。
在鉴定《春山飞瀑图》上,就选择王翚同时期的真迹比较,不必局限于赵作。
4,
王石谷中年画风(
35-
45岁)
《春山飞瀑图》落款日期为“辛亥冬十月”(1671年),此时的王翚已经年过40岁,属中年时期。王翚学画是从临古开始的,《清辉赠言 :自序》写:“忆童子时,即嗜翰墨。得古贤真本,辄摹仿数纸,必得其神乃已。”顺治八年王翚20岁,太仓王鉴游虞山,见王翚的便面小景,赞赏不已,收他为徒,还把他介绍给当时已经是画坛泰斗的王时敏。
5》王时敏很欣赏他,“尽发家中所藏”宋元名迹让王翚观摹临抚,又“为之延誉大江南北”,引荐各大收藏家,开阔其眼界。王翚在几位恩师的关怀培养下,勤奋苦学,技艺大增,熟练地掌握了古人技法,而且将各家画法融会贯通,应用自如。
岁时所作的从王翚20-35岁,基本上是临仿宋,元大家,学习继承传统为主,上博藏有王22《仿巨然山水》,此幅用巨然批麻皴长线条,那时王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却已经有了一定的摹古水平。几乎可以乱真。王时敏称:“无论位置蹊径,宛然古人,笔墨神韵,一一夺真,沈亦所不及”王翚36-46岁期间,可称为成熟期,此时的他已经名重江南,绘画技艺达到新的高度,王时敏对其倍加称赞。那时的王翚已经从摹古中脱颖而出,很多作品都拥有了自己的特点。但是还处在一个个人风格初步形成的转折时期。所以呈现出来的面貌有点复杂,呈现多种风格并存现象。归纳下来有几种情况如下:
1)“仿古抉其精髓,不徒尚其形似”
王翚虽然有大量仿古画作,但是不像早期求酷似。而是领会古人精髓,仿其大意。壬子年,王翚41岁时候画有《仿倪山水》,画中庭院幽静,疏林秀竹,几组石头用倪瓒笔法,折带皴,淡墨干皴,干净利落,既有倪瓒的笔墨逸韵,又不乏自己的淡雅秀润。善摹古人者,原在脱化,不求形似。这就是王翚当时的仿古宗旨。
2)
写生:
活用古人技法描写眼前景物
逐一观察王翚作品,并不是专门临仿某家,其中很多是写生。《江上诗集》曾载:“壬子秋。。。。。一夕放舟,徜徉见堤上秋林,王翚指谓予日:“此真画也,先生赏之,霜枫红叶如炽,五色相鲜高下。。。。石谷欣然挥毫,目击手追。。。。一片丹枫竟移夺于缣素间”由此可见,王翚不仅醉心仿古,也注重观察实景,脱古开今,这是他与三王不同之处。
3)融汇各家,将宋元,南北宗融为一体。
中国山水画从唐,宋,元,明,经历了几次重大发展变化,逐步完善成熟。到了明末,董其昌进行总结,予以理论化,系统化,分南北宗,尊南贬北,此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清初“四王”时期,门户之见日深,王翚却没有为流派所困惑,他纵览诸侯,上下千余年,名迹数百种,知道画理精微,画学博大,非一家一派能尽的。
王翬常言:“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以首都博物馆藏王翚41岁时作品《仿巨然夏山图》为例,此幅是宋人全景式构图,巨大山石威耸,山峦丘壑纵横,笔墨技法取法范宽,巨然,用笔汲取了元明人的率意之笔,手法多样,运用自如。其艺术特点受到恽寿平的好评:赞王翚“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
6》这就是王翚中年画风的主要特征。
5,
与同时期的真迹进行对比:
- 标准件选择:
《山阴雪霁图》卷,绢本,情路设色。清乾隆时入宫,《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著录收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途中丘壑构成,林木姿态,笔墨皴擦都显示出深厚的仿古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是王翚中年时期的佳作。卷后面笪重光潇洒的大段行书跋赞,为此图的可靠性加分。其年款为辛亥冬日,是年王翚40岁,正是其遍临百家,绘画技艺成熟的时期。
《竹坞幽居图》藏于扬州市文物商店藏,壬子年王翚41岁作于毗邻杨氏之近园。图上有王时敏题,称此画虽仿刘松年,但“超逸高超”已在刘松年之上。经过徐邦达鉴定,定为王翚中年精品。
7》
两幅列图如下,与上博比较:
- 上博本与王翚同时期作品比较:
上博版本笔法多变,画中两块巨石底部采用李唐小斧劈皴出山石坚硬实体,再辅之倪瓒笔法,淡墨皴染,下面坡石兼用范宽细密点子和吴鎮湿润密集的线条。皴擦一气呵成。少复笔,清丽爽快。不失厚重。画中丰富的笔墨技法体现了王翚不为流派所拘,杂取众家,融汇南北宗的绘画方式。
构图:上博本的《春山飞瀑图》山体沟壑转折处线条密集,皴擦烘染较重,以增加山石体积感。近处坡石加重墨色,处理较暗,刻意地拉开前后距离,这种处理方式很符合王翚的审美观:“画有明暗,如鸟双翼”“明暗兼到,神气乃生”。
8》
用笔:画面用笔的虚实关系处理恰当,富有节奏,山体下笔关键处肯定,刻画仔细,用笔实:次要部位落笔较少,空白较多,线条弱化,形成意到笔不到,笔断意连。符合王翚一贯手法:“实处见笔力,虚处得神韵,虚实相发,画法尽之”
9》从这几个地方看出,上博本的表现方式基本上与王翚绘画观念相符合。
A将上博本与《山阴雪霁图》等中年时期的真迹进行比较:
《山阴雪霁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馆,画中部浑圆坚实的主峰巨石描绘方式采用南宋方硬的小斧劈皴,山下两旁平远的水岸土坡,用元人松软的批麻皴以及折带皴等多种技法绘制而成,具有中年集大成特点,将此画与上博藏本比较,两图绘画的理念,丘壑形状,笔墨样式具有同一性。
《竹坞幽居图》藏于杨洲市文物商店。图中的山体结构,线条组织方式和上博的很接近,树干,枝桠形状和石上点苔极为相似。
这两幅都是王翚40岁前后的作品,虽然各有风貌,但和上博本对照观察,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在笔墨习惯和意趣上都有内在的联系。能找到许多共同的因素。
B将两幅《春山飞瀑图》相互参照比较对照:
王石谷作为清初公认的山水画大家,绘画技法高超纯熟,一般作伪者难以企及,真品赝品对照,伪作在技法上必然会逊色。
将两幅《春》图比较,可以从绘画技法高低,笔墨熟练程度上发现一些问题。
a)山石线条:
台北《春》图,用笔紧实,每个部位的结构都清楚,线条的排列多呈平列状,暗部皴察琐碎不肯定,线条分布太过均匀,墨色没有轻重虚实,明暗反差,笔墨相对显得平淡呆板。
上博《春》图,用笔比较轻松自由,线条随山势结构而变幻,有长短疏密,顿挫疾缓变化,有的地方线面结合,连勾带擦,干湿浓淡并用,线条皴擦有疏密虚实,笔墨多集中在山石暗部关键处,例如:巨石底部,近处石坡。
b) 树木,苔点,设色比较:
台北和上博两本的树木,苔点位置形态虽然完全一样,但由于作者绘画功力不同,在笔墨技法的处理上一定会表现出一定的差距。台北本松树枝干强调轮廓线。基本上忽视树干和枝叶的衔接,树干和松针分离,松针组合沿着外轮廓满填,边沿无参差不齐自然之态,显得有点呆板。树上藤条僵直,藤叶以及山顶山腰点苔均匀地满布,填满为止,无疏密聚散关系,也没有什么形态表达。
上博本松针有浓淡深浅之分,藤条有微风飘逸状,叶点有疏密变化,显得很自然,山顶山腰的灌木植物点苔有浓淡聚散之分。
6,
题跋分析:
A
题诗内容差别:
三张《春山飞瀑图》中的题跋大体相同,但局部存在这差异,从这些细微差异可以找出一些真伪辨别证据。
上博和台北本都有恽寿平的诗跋,但两个版本的恽诗有一字之差,上博本第一句诗是“拂黛罗青山鬼知”。台北本为“拂黛罗青山岂知”。
差《瓯香馆集》,在卷八第八页上录有此诗,诗中第一句就是“拂
黛青罗山鬼知”。和上博的版本一样。《鸥香馆集》是收录南田诗文最多最全的一个版本,康熙二十六年恽寿平去世前四年顾祖禹所作,诗的抄录无迹可循,只能从恽寿平的题诗风格下手,恽寿平的诗受屈原影响很大对《离骚》诗句很是熟悉,恽寿平一些题画诗中常用《离骚》典故来描绘王翚画中神秘幽深的景象。《离骚》中描写神仙鬼怪的诗句也常出现在题画上:“飘渺见仙灵,升降金银台,玉女架飞鹤,封子御奔雷”再见《春》图中景色,巨石危耸,山泉飞流,古松野藤,这和屈原《离骚:山鬼》诗中“石磊磊兮葛漫漫,饥石泉兮荫松柏”意境颇为相似。由此推测恽寿平很可能用“山鬼”典故。“山鬼知”短句在恽寿平诗跋中的使用频率很高。是习惯用法。
恽寿平在王翚另一幅画题跋中也曾写到“砚北森寒山鬼知”再从诗句上下文推敲:“拂黛青罗山鬼知”“青风不动岫云迟”对仗工整和韵。“山岂知”在这里成了疑问句,表意不明。推敲起来不合恽寿平的用典习惯。从这几个方面考察分析,“拂黛罗青山鬼知”比较合理。由此可知上博本和《瓯香馆集》很可能是恽寿平的原作。
B
字迹比较
三张画仅从字体外形看起来看不出什么差别,只能看出行笔气韵,字体笔划上有细微差别的体会中寻找破绽。从题跋整体的气势看起来,台北版的《春》图王翚,恽寿平行跋笔略显得迟钝。恽,王二人行笔很接近,应该是一个人书写的,从以上几点能够断定这是上博本对临而成。
关于笪重光的几个行书打字却是另一种作伪方式。两幅中的“松雪后一人”这几个大字,行距位置,字体大小笔划形状粗细王权一样,照样对临可不容易达到这种相似的程度。就是作者再些一遍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相似程度。
逐字观察细节,上博本笪字中有轻重缓急,浓淡之分,笔划丰润自然,“松”“人”可见飞白细丝,符合笪重光书论。而台北本的笪字笔划边缘平滑圆润,特别是“一”和“人”字,两头光洁,笔法没有收起停顿,更无笪重光的信笔挥洒的气概。有明显做工痕迹。应该是双钩廓填的作伪方式。虽然用这种方式可以把字型仿得一模一样,但是墨色就会显得呆板。
由此处的分析主要也是学习了书法细微差异可以从执笔方式
行笔的过程的体会以及笔锋细微变化发现问题。从而作出真伪判
断。
7,
结论
经过学生以上的浅析,初步断定上博本的《春山飞瀑图》绘制方式与笔墨技巧,基本上和王翚中年的绘画风格相符,题跋内容字迹也无疑,可以确定为真迹。
台北本虽然很早就进入清宫内府收藏,有《石渠宝笈》《石渠随笔》详细着录,可谓流传有序,史料丰富。但是台北版除了乾隆题诗,和十个清宫鉴藏宝玺真实外,其余的几乎都不可信。有明显的临摹痕迹,由此断定,上博版为王翚真迹,台北版为伪作。
参考文献:
中国书画鉴藏导师班四期学习手册
王石谷绘画风格与真伪鉴定 谭述乐著 紫禁城出版社
鉴画研真 薛永年主编,单国强副主编 江西美术出版社
中国绘画全集 24 清6
清初四王摹古研究 田艺珉 故宫出版社
王石谷 赵平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注释:
- 周亮工《读画录》王翚《清晖画跋》
3》《朵云》1987年第四期 林乔木在《过云楼名重江南》一文有记载。
4》“作画贵有古意”引自《清河书画舫》,“刻意学唐人”引自《铁网珊瑚》
5》《王奉常书画题跋》载于《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
6》同5》
7》王翚绘画风格与真伪鉴定 谭述乐
8》《清晖画跋》见于《四王画论辑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
9》 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