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市雕塑如何向现代语言转化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记忆或许会被钢筋水泥淹没,该如何保留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雕塑艺术、公共艺术无疑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作为第六届巴人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活动,10月21日,“中国(巴中)巴山巴水·巴人巴风——雕塑征集活动·巴中市城市雕塑及公共艺术作品主题评审颁奖典礼”在四川巴中经济开发区举行。20余件城市公共雕塑小稿在巴中规划馆广场集中亮相,独具匠心的雕塑方案为城市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发展贡献了智慧。
典礼现场
“面向世界的作品,越民族越世界。”获得最佳设计方案之一的设计者李雄在谈及作品《后羿射日》时讲道,“这件作品想要表现的是华夏子孙的精神追求,是全人类的。”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作品的表现之中,是参与该项目创作的艺术家共同思考的问题。获得优秀创意方案之一的沙克玛·热夏提对记者说:“确定作品前,我做了很多关于巴中这一城市的研究,希望作品创作出来后,带有这个城市的气息,放在这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融合的、不突兀的。”
此次活动不仅展出入围获奖艺术家的作品,还展出了特邀艺术家及评委的雕塑作品。面对作品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特邀艺术家秦璞表示,作为公共艺术的探索者,首先应该对地区的性格用心感受,“我们要求雕塑、环境与城市的互动,小到情绪,大到纪念碑都需要,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城市的魅力,就是有多元的艺术品”。
李雄 后羿射日
黄善武 山止川行
沙克玛·热夏提 觉醒Biydar系列
贺诚 来自巴中的邮票
吴爽 巴山情——芦笙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艺术没有文化,城市就是枯燥的。在文化气氛的造就下才能产生思考、创新动力,才有更高的综合性的发展。“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变为时尚、现代的文化,这个转变我们至今没有很好地实现。”中国雕塑协会副秘书长钱晓鸣指出,“在现代的社会中,如何把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的传播和现代城市的品牌,这对每一个古老的城市都是一个挑战、命题。”本次展览策展人马钦忠认为,不能单纯看雕塑的好坏,也不能单纯看本地文化是否丰厚,归根到底是要两者的结合,雕塑和公共艺术作品是否能充分表达和发挥本地文化的优势,本地文化是否能转化为雕塑和公共艺术的合适的材料运用、个性化语言和造型表达,这样的结合才是这次评审的亮点。
来源:中国美术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