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1-29 08:56
图1 西汉陶马
图2 心形如意纹瓦当
今年暑假期间,同事约我带他的儿子去见识一下高密当地的古遗址。为合理利用时间,又能系统地感性了解古遗址的来龙去脉,我在汉代遗址较集中的区域,选取一段,制定出一个路线图。这些汉代遗址大致分布在五龙河西岸、潍河东岸。
开拔前,我有意安排了一个开篇。我们来到五龙河西岸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此处文化堆积叠压关系复杂,内涵丰富,说明此地自龙山文化时期一直到汉代都有人活动。站在4000年前古人生活劳动过的地方,时间铺展开了,先打开飞翔的空间,以壮行色。然后,我们按汉代遗址所分布的这条主线路,一路向西南挺进,就像进入一条时间隧道。
第一站,小妹冢。《高密县志》载:“小妹冢,在县西南50里。据传,汉顷王刘章死,其妹前来探望,身卒,葬于此。封土高15米,直径120米。”向西南方向遥望,如金字塔般耸立的顷王冢与小妹冢对相呼应,似乎是历史有意留下距今2000年的一段路程,来延续兄妹之间的手足情。
第二站,顷王冢。《高密县志》载:“顷王刘章,西汉哀王刘弘之子,广陵厉王之孙。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封刘弘为高密王,食高密等五县。刘弘死后,子刘章成帝时封为候,称顷王,死葬于此。填土成冢,封土高35米,直径125米。”1996年,在顷王冢西100米处村民爆破采石时曾出土一批小型的陶兵马俑,(实地勘探为一陪葬坑),里面有文俑武俑,有骑俑立俑和车辆马匹(图1)等。这批陶兵马俑被派出所收缴,后交由当地博物馆收藏。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分封同姓、近亲于各地,编织了一张家族势力的大网。西汉时,刘邦后人曾有6代封王都高密。
第三站,韩信坝。以韩信命名的这道坝,与史上一场战争有关。话说,汉刘邦四年(前203),汉将韩信由平阴渡河袭败齐历下(济南)驻军,占领临淄。齐王田广退守高密,向楚发信求援。十一月,楚将龙且率兵20万援齐,到高密后,联合齐军与汉军夹潍水对峙。夜间,韩信派人赶制了一万多条袋子,装满泥沙,筑坝截住潍河上游水流。天亮后,引兵渡河进攻,又佯败诱敌,乘楚追兵渡河时,放水淹楚军,韩信挥军反击,全歼已渡河的楚军,杀龙且。楚军溃败,齐军退走,此场战争史称“潍水之战”。现原址上,筑起一道钢筋混凝土的拦水坝,居高临下,傲视着下游。
第四站,龙且墓。此墓当地村民称为“古王冢”,是否为龙且墓,众说不一。对追究龙且墓虚实,附近村民都抱有很浓厚的兴趣。有一村民在离潍河300米处发现一古墓,给文保部门写了一封信,说这座墓的封土与顷王冢、古王冢的土质一样,应该也是一座汉墓,从实地查看这座墓所选的位置并不理想,是仓促下葬,有可能是楚霸王手下名将龙且墓,希望上级尽快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盗墓者盗掘。信下方用圆珠笔画了一幅草图,上面标有城阴城、潍河、韩信坝、斩龙且的地方及假设龙且墓的位置,护宝热忱跃然纸上。这位村民在信中提到的墓,我随同考古人员去看过,埋在高约1.5米的沙层下,确实是一座汉墓,不仔细看很容易把封土误判是河床中冲积的淤土。汉代坟墓一般都选择在高处或平坦之处,此墓所处地势低洼,隐晦低调,确实有点蹊跷。
第五站,高密故城(城阴城)。史上高密故城又名龙且城,《山东考古录》载:“龙且城一名城阴城……此城近破龙且处,遂以龙且名之耳。”高密故城,秦为县治所,两汉时期为郡国治所,魏晋南北朝时屡有更迭。至隋开皇年间,该城废,历时800余年,系高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要地。城址内曾出土有刀币、货布、大布黄千、五铢、半两、钱范、鎏金铜熏炉、鎏金铜灯台、银龟印、铜印、铜剑、铜镜、瓦当(图2)、铺地砖、散水砖等大量遗物。
从汉代高密故城返回到高密新城,不是以里数计,而是以年计。相距的2000年,是一扇厚重的大门,时间川流不息,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中间是一片飞翔的天空。
作者:山东高密 柳建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