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视觉艺术作品的欣赏中,传统标准的核心是“审美”,即遵循形式美的法则。从西方艺术史的角度看,古典及现代艺术的大部分流派,大体都在此形式法则的框架里,中国的传统绘画建筑及雕塑,也总体在形式审美标准的体系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创新的艺术语言形式更感兴趣,从而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欣赏的价值判断。倘若艺术发展了,而艺术欣赏的眼光和价值取向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时代,那必然会流于世俗(或称作落伍)。就像生活在电气化时代的人们,不会满足于欣赏蒸汽机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必然期待看到一些能体现这个时代特征的感人的作品。
王旻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真诚而深邃的力量。
经策展人刁炜先生引荐,我们在北京郊外的一间不算宽敞的工作室里见到了王旻。那里是他工作的地方,也是他生活的地方,屋子四面墙上挂满了新近创作的10余幅作品;桌上、架上摆满了大小不一的玻璃瓶子装着的五颜六色的各种材料,空间不大却显得特别充实。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艺术家,他给我的突出印象是纯粹——那是一种离世俗体制很远,却离现实社会很近的艺术创作的纯粹状态。
王旻出生在鄂北山区。在他的童年记忆中,烙印最深的是雄浑巍峨的山川——由此形成的大山情怀成为他人格形成的文化基因。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中国历史、宗教、人文方面的积累和学养,还是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所得到的材料专业训练,植于这种特有的文化基因之中,构成了他对于自然的超自然理解这种认识世界的独到眼界和方式。因此,王旻的作品不仅在形式语言和图象构成方面,而且在对于特殊自然材料的运用方面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创新光彩。
难能可贵的是,王旻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历史文化传承与自然生态传承的视觉关系——壮丽、秀美与沉重、破碎并存;清新自由与混沌、无序纠缠。他的作品的图象中几乎见不到人的痕迹,却总能折射出人在自然与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与命运。
从总体上讲,王旻的作品是抽象的,但又能见到一些具象的影子;王旻的抽象偏向于冷抽象,并且看上去有一些陌生的精神内涵的背景,但却并没有刻意排斥审美。显然,王旻作品的审美表现形式是思想的延伸,而不是表现形式本身,尽管与通常所见的市世俗审美趣味相去甚远,但却能判断一个艺术家或一件艺术品是否具有“当代性”,关键并不在于其是否彻底摆脱了世俗审美,而在于除了世俗审美之外,是否还具有艺术深层的意义,即启迪思想和智慧的意义,是否让人眼界和心灵洞开。在这一点上,王旻的探索性工作就具备了艺术史的意义,包容世俗审美,并在包容中实现了超越。
王旻的作品大都具有明显的构图感和可控性,画面所表达的情绪色彩并不浓重,而顺势展开所形成的不确定性以及陌生的美感却是常态。究竟作者在每幅作品动手之前心目中的图象与完成之后的状态之间有多大的差别,我难以判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王旻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正是产生于这种差别之间。
(作者为光谷联合集团董事长、合美术馆馆长)
作者:黄立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